“巴巴娘惹”是什么意思?

76
6753

 

巴巴娘惹(马来语:Baba Nyonya),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淡马锡(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移民和当地土著通婚产生的混血后裔,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巴巴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文化

 

巴巴娘惹文化可以如此多彩与璀璨,皆因它似大熔炉地混合了中华传统,东南亚及欧洲的文化及精髓。

 

从前娘惹少女或已婚妇女,大多静待在家中,足不出户。所以,为了填补空闲的时间,他们都极爱刺绣或制做一些手工艺品。他们精巧细腻的手法,遗留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产物予社会,流芳百世。

 

巴巴娘惹社会在英殖民時期发展,但是它的文化已经在英殖民以前形成。

 

家庭

 

巴巴的家属制度大体上是一般华人的家属制度。虽然是父系制度,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入赘的风气于十九世纪時却非常普遍,至今还有一些巴巴婚后住在女家,只是这种现象已较少。由于以前巴巴的人口少,有必要与非同姓的亲戚结婚,因此他们与女方的亲戚不但关系密切,也推广到女方的远亲。巴巴华人的家属名称大都是福建话借用语,如兄称a-koh,姑称ko或者ma-ko,丈夫的父亲称ng-kuan等等。父母亲则以马来话称呼,即pak(或者bapak)和mak。

 

语言

 

华人与当地的妇女结婚,对初期的华人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当地的妇女不懂得讲汉语;婚后,华人不得不在家讲马来群岛的共同语,即马来话。孩子常与母亲相处,所以也学了马来话,久而久之,华人社会使产生了一群讲马来话的华人。

 

巴巴最特出的文化特征是他们所讲的巴巴马来话。巴巴马来话是巴巴社会的语言,但是英语也颇流行。巴巴马来话可算是马来方言之一,可是它与马六甲的马来方言以及标准马来西亚语(即国语)不一样,在音韵、词汇和句法上都有差异。此外,它也有很多闽南话借用语,尤其是在宗教和家属制度方面的词汇。

 

食物

 

娘惹食品,用的是马来调味料,烹调方法则是中国式。

 

娘惹菜以酸辣为主,最常见的菜有咸菜鸭汤、鱿鱼炒、卤肉、猪肚汤、木耳鸡、五香扣肉。炒鱼翅及甲必丹鸡。

 

巴巴烹饪(或称娘惹烹饪)在新马家喻户晓,那是汇合了马来人与华人的煮法,自成一套。一般上,巴巴有如马来人一样,较喜欢吃辣,比其他的华人更常吃辣椒醬(sambal)。在家进餐时,巴巴仍然喜欢用手指吃饭,那些不用手指的则用匙与叉,筷子却不流行。

 

 

服装

 

一般上来说,巴巴的服饰包括中山装(密实、高领)与西装(较为开放):娘惹则多为巴迪马来传统服装(Batik Kebaya)与长衫。

 

其实,从娘惹头上所戴着的花串就可揣测娘惹的身份。未婚的少女将在发上系上两粒花串,而已婚的妇女们发上则戴白色单色的花串。所以未婚男士们可从女性发上的装饰来选择中意的另一半。

 

娘惹都喜欢用小珠子来串成各式又精致的手工艺品、用具、鞋子及手提袋等。从细腻的针绣中,可看出娘惹们耗尽心思及精神来制成手工艺品。一来娘惹可用来打发时间,因为她们不被允许上学求知识:二来,娘惹们须制造精致的珠鞋,以作为嫁妆。

 

巴巴娘惹的衣食方面仍然与马六甲其他华人有分別。年老以及婚后的「娘惹」大都还穿娘惹装,即Kebaya和sarung,都是马来人与印尼人的一种服裝。出外时,kebaya配上美丽的胸针,年老的头上还有发髻。

 

 

习俗

 

巴巴娘惹在每年农历新年除夕、清明节、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得摆设三牲及饭菜隆重其事的祭拜。在上述节日或日子,巴巴娘惹家庭必须准备多达八碗或更多十二碗的菜肴,用来祭拜祖先。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侨生极尊重友族,在迎接佳节时,尽量避免冒犯友族的禁忌,但他们却是吃猪肉的。所以,在除夕所准备的拜神和祭祖的佳肴都是富有浓重的娘惹风味,但猪肉却是这些菜肴的主要材料。

 

婚礼

 

巴巴娘惹的婚礼完全依据华人传统风俗。旧式的巴巴婚礼则费时12天才能完成。

 

过去,巴巴娘惹新婚前的一天,一对新人必须在各自家里举行“梳头”仪式及拜天宫。

 

在这项仪式中,一对新人将各自受到一位子孙满堂的年老亲友祝福,为他们梳头和说三句吉祥话,并由父母各点燃一支台旁的红烛,朝天祭拜,而且,仪式中也须备有各含不同意义的秤、尺和通书,缺一不可。

 

据说,秤的意思是表示一对新人婚后须公平相待、尺表示事事要有分寸,以及通书是表示子孙都是有识之士。

 

 

总结

 

华人的社会与文化史可以笼统地分为三個时期,而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冶、经济和社会因素操纵他们的文化与认同。在第一个时期,早期定居于马来半岛的华人由于須适应本地的环境而在文化上多多少少被土人同化。巴巴文化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促成。早期的华人为了经商和生存,不得不与土人保持密切的来往,为了成家立业,也不得不跟土人的妇女通婚。

 

现在巴巴的人口越來越少,他们被其他华人轻视,社会压力也促使他们渗入其他华人社会。年轻的巴巴很多离开家乡工作,更加受到非巴巴华人的影响。那些在外地与非巴巴人结婚的,儿女长大后大都成为非巴巴华人。

 

如今,巴巴娘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巴巴娘惹的心中已逐渐式微。为了不使具有特色的巴巴娘惹文化在未来的日子没落,巴巴娘惹甚至社会应重新探讨如何延续这富有特色的巴巴文化。

 

(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马来西亚华人史》)

76 意见

  1. Heya are using WordPress for your blog platform? I’m new to the blog world but I’m trying to get started and create my own. Do you require any coding expertise to make your own blog? Any help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