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会复苏吗?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超强分析

0
874

世界银行去年发布最新经济预测报告称,全球经济明显面临增长趋缓的风险,复苏可能举步维艰。放眼全球,从数据上看,除了中国和印度,很难再找到亮点。

2017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区域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力,究竟该如何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文校友会——2017企业领导论坛上周盛大开幕,邀请到两位在经济、金融政策领域深耕数十载的经济学家把握未来经济脉搏,破解当今经济迷思。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国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强(左)与大华银行经济学家许洲德(右)在2017企业领导论坛上分享对全球宏观经济的看法,论坛主席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均权副教授(中)

国际经合组织近期发布了一个报告,报告指出,该组织追踪的全球45个主要经济体,自2007年以来首次实现了同步增长,其中33个经济体的增速超过去年。

▲数据来自OECD2017年中经济展望展望报告《Interim Economic Outlook》

根据此份报告的估算,全球经济增速在2017年实现了七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展示出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复苏态势,甚至长期受到经济衰退困扰的几个“困难户”,像希腊、巴西,也都出现了复苏迹象。巴西的经济在2017年以前曾连续遭遇了八个季度的环比衰退,经济体量在不断缩减,曾被称作是脆弱五国之一,但如今已扭转了这种局面。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型资产管理公司TCW的固定收益首席策略师Tad Rivelle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今世界经济正被四条恶龙肆虐,通货紧缩和负利率正是其中两条。通货紧缩意味着物价不断下降,消费者倾向于持币待购,减少消费。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减少,对未来预期不再乐观,就会减少投资。消费和投资这两大经济增长的动能都在通货紧缩面前节节败退,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对抗这种局面,央行一般会通过降利率或者印钱刺激经济。2016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区的通胀率在不断走高,欧洲央行的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宣告已战胜通缩,并朝着结束超级宽松货币政策迈出了一步。

我们可以看到,物价开始回暖,欧元将要减少印钞数量,企稳升值。这一系列的好消息背后,却隐含着动能不可持续的隐忧。

事实上,在欧洲央行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的同时,欧元区的信贷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在当前经济结构下,没有信贷就没有经济增长已经是一般规律,这意味着央行尚未恢复对经济周期的掌控权。

有人说,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全球市场里面发生的所有大事件,都与一个经济体有关,就是中国。

来看这样一张图,蓝线代表德国的工业品价格变化,黑线代表中国的工业品价格变化。数据显示,中国的PPI(生产价格指数)变化周期要早于德国见底,也早于德国达到高峰。而同样,我们把中国的PPI数据与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PPI周期做对比,也能找到同样的规律。这种关联程度说明,中国扮演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角色。

▲数据来自Trading Economics(全球经济指标)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呢?就是工业品价格这么低, 中国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对产量进行收缩,叫做“去产能”。比如,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对煤的生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煤的生产制造出来了短缺。

煤作为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当它的价格发生上涨的时候,必然产生产业链内部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上游价格上涨,利润得到改善,而对于所有用煤的中下游的企业来说,都是利润上的挤压。比如,电企、钢企、化工等等所有相关企业的利润都会受到损失,这是利润上的再分配。

不过,当中国国内煤炭产量收缩的时候,国外的供给却没有受到限制。所以,海外的煤场都在这个时期扩大产能,像澳大利亚、印尼、越南,这些国外产煤大户2015年在中国市场基本是无法立足的,主要是由于中国煤价太便宜。

而现在,中国的煤企缩减了产能,却让印尼、澳大利亚的煤企赚得是钵满盆满,在盈利上得到了很大的提振。这就是需求侧的影响,大家还愿不愿意去花更高的价钱去买东西,这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关于中国经济衰退的说法几乎没人提了,大家确实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改善。那么,改善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从需求侧来看一看,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

投资要看两个部分,一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去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20%以上;另一个是民间投资,中国去年制造业投资的增速接近于零,现在大概是3%到4%之间,缺口是被大家熟悉的产业——房地产的快速增长给补上的,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中国经济目前企稳,并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与背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所带动的初级工业资源、大宗产品需求复苏是直接相关的。

不过房地产投资方面,截止到今年5月,中国有55个城市出台了160多项措施来限制楼市的上涨,对房地产交易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作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眼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明年进一步扩展或者延续去年投资热潮的可能性并不明显。

再来看外需,也就是出口。截止到今年八月, 中国的进口增长是23.4%,而去年同比增长是14.7%。中国的贸易盈余也就是进出口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净出口出现了9.7%的收缩。这就反映了出口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个持续的推动作用。

不是中国在借用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来创造本国的增长,而是刚好应该倒过来,全球的增长与价格复苏背后的需求端动力来自中国。

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几个问题,中国国内的库存量上升很快,但这个库存上升并不能看成是对未来需求乐观,而是来自于对未来供给收缩以及物价上涨的应对,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库存储备增长,不能看作是经济新周期的起步。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占世界总量的14.7%,中国的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大概也是14%左右,总体趋势上,这个比例在一直涨。

当经济体量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就说明外部世界对中国变得越来越小,外国的市场需求能够带来的拉动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如果还想单纯依靠外需来拉动增长,这几乎是痴心妄想。

关于中国经济学界一直都有讨论,重点悬念在于中国现在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还在L型的竖线上,还是已经见底?我认为,现在中国经济仍然在竖杠上。如果大胆做一个预测,中国经济见底的时间会在明年三季度以后,因为见底之后就可能要提升。

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明年再次放缓的话,那么我相信对于商品输出国而言,他们的日子不会太好过。过去几年,要做空中国是没有渠道的,做空中国,其实就是做空澳元,做空加元,做空俄罗斯。

有金融分析家指出,欧洲的经济什么都没有做,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从其他国家窃取增长。这句话意为,欧元区通过欧元的贬值来促进出口,推高欧元区的贸易盈余数字,但这让包括美国、新兴市场以及其他经济体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蒙受了损失,欧元经济状况的改善是从其他经济体“偷来的”,而不是植根于欧元区内部的自身发展。

今年以来,欧元持续上涨,由于欧洲的政治风险暂时解除,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出现了削减的预期,甚至有人认为,欧元可能会回到1:1.2的均衡水平。事实上,欧洲是非常依赖于出口的,而不是中国依赖于欧洲。

欧洲经济要想复苏,欧元的汇率就要升值,而汇率升值反过来又会拉低它的通胀,进而减少它的出口,带来新一轮的衰退,这是欧洲经济的一个“怪圈”。

回看2016年,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快要过不去了,传统价值观一直在被颠覆,民粹主义在全球兴起,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英国公投脱欧,全球化遭遇了巨大的困境,民众陷入恐慌。

而到了2017年很多事情又在发生变化,法国的总统大选,马克龙击败极右翼派系候选人勒庞,以82%压倒性优势当选为法国新一任总统。但是马克龙能实现多少经济、社会、治理体系方面的改革,这仍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最新的法国民调显示,马克龙的支持率已经猛跌至36%,创下了新低。

在我看来,马克龙是一个偶像派,而并非实力派。他所提出的法国劳工政策改革、养老金体系改革等提案全无新意,而且马克龙提出的欧洲统一财政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那么谁来出钱?那一定是德国。

1969年,时任奥地利总理维尔纳就明确提出过,欧洲要有财政统一作为货币统一的基础。这么多年无法实现,那现在又如何能实现?所以,还是要取决于德国是否愿意配合。

德国的默克尔刚刚连任了总理,但我们要看到德国的“灰犀牛”出现了。德国的极右翼政党——另类选择党(Alternative for Germany,简称AfG)正式进入了德国议会,成为第三大政党,他们的主张是反对欧洲一体化、反对单一货币政策、反移民。

默克尔虽然获得第四次连任,但其领导的执政联盟作为国会第一大党得票率却创下了新低,这导致默克尔不得不与另外两个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其中一个是绿党,另一个则是同样反对欧洲财政预算一体化的急先锋政党——自由民主党。三个政党在诸多政策领域存在分歧,且自民党与绿党缺乏执政经验,这将给默克尔未来的组阁与执政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原文标题:纵观世界经济,莫畏浮云遮望眼)

以上内容整理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文校友2017企业领导论坛

编辑:杨赛、王彤

制作:秦豪

图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