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默克尔欧洲女皇:有物理博士学位的德国大婶

0
1182

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始了第八次访华行程,而到11月,她担任德国总理就10年了。

1

2

如果为想成为政治领袖的人撰写指南,那么默克尔很可能是一个反面教材:她身形略胖,衣着普通,表达能力不佳,欠缺个人魅力,似乎更像一个家庭主妇而不是一个大国领袖。她从来没有给人带来惊喜,也不会规划激动人心的蓝图,说什么“Yes,We Can”之类的话,她的做事风格完全反映出了她物理学博士的理工科背景:系统、分析、按部就班。至于个人魅力或者口才,她完全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反面。在2013年大选的电视辩论中,她的挑战者、经济学家施泰因布吕克的发言简练而犀利;默克尔则一如既往地唠叨个没完,说半天也说不清楚,甚至还多次遭到主持人的警告。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婶一样的人,却一直是全世界人眼里的超级政治明星,多次被评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女人,被尊称为“欧洲女皇”、“圣默克尔”。环顾世界,政治领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支持率往往只存在于选举结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难以为继。而默克尔是一个异数,自2005年担任总理以来,她的民望不仅历久不衰,而且持续上升。可以说,在一个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时代,默克尔树立了领导力的另一种典范。

默克尔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吸纳不同政治力量的政策主张。默克尔称自己“不是即兴作决定的人”,她不轻易发表意见,通常的做法是让其它政客充分讨论,当公众意见形成一致时,她才对占大多数的一方表示支持。在处理国内事务时,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非常明显。作为前环境部长,她曾因全球变暖而大力提倡核能,但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她许诺在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反应堆。她曾坚定反对全国最低工资制,但2013年最低工资被写进了执政基民盟的竞选纲领里面。德国《明镜》认为,近年来默克尔已经带着原本偏右的执政联盟党实现了向左的转变。她取消了核电、废除了义务征兵制、大幅提升社会福利、承诺处理大城市房租猛涨的问题、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起到领导作用,而这些成就,其中许多都是竞争对手提出的核心议题。

3

默克尔这种折中调和、讲究实用的领导风格,和德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设计是高度契合的。德国历史上联邦主义的传统和希特勒独裁的警示作用,导致德国在战后基本上都是以联合政府形态执政。除了在1990年代时因应德国统一而建立强势形象的科尔外,德国并没有产生多少鹤立鸡群、一呼百应的政治领袖。和德国足球一样,德国的政治领导力来自于均衡、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明星。德国战后的主要政党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和绿党,价值理念各有侧重,但都无法在政见上独树一帜,与其他政党切割得一清二楚,再加上没有哪个党能占据绝对多数、必须和其他党组建联合政府的原因,德国四大党之间既是政敌又是搭档,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今天互掐,明天就可能携手。这样一来,德国各政党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更多是合纵连横、敌我不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为反对而反对的劣质政治文化的出现。

而且,为了避免魏玛共和国时期小党林立、剑拔弩张的局面重演,德国宪法规定在全国得票超过5%的政党才能进入联邦议院,并且严格限制议会向政府提出不信任投票,政府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最终往往不是政府被改组,而是议会被解散。因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保持了相当高的稳定性。只在1982年发生过一例联盟党联合自由民主党对施密特政府提出“建设性不信任投票”而导致社会民主党政府垮台的事件。

从根本上讲,领导人和所领导的国家与人民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相造就的关系。像阿根廷这样崇尚激情和民粹的国家,自然就会产生庇隆和克里斯蒂娜这样的总统;德国人严谨务实、略带刻板的性格,则成就了默克尔的传奇。而放眼全球,互联网时代靠口才和个人形象上位的领导人,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基本都不堪一击。他们因为善于驾驭媒体和民意而脱颖而出,所以往往迷信宣传,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内功不足;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往往过多考虑政治和选举因素,精于进行能带来立竿见影现实利益的短线政治操作,忙于赢得选举,维护权力,而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决定退避三舍。在这样一个领导力缺乏的时代,默克尔看似笨拙乏味的从政风格,可能才是领导力真正的内涵所在。

而对于德国来说,现在差不多也是史上最好的时候:欧债危机导致作为欧盟两架马车的法国地位下降,德国在欧洲一言九鼎,难民蜂拥要去德国,也证明了德国的吸引力。而和英国、法国、俄国这些国际舞台上地位相当稳定的选手不同,德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很短暂。数量众多、互不统属的德意志小邦,在1871年才在俾斯麦的铁血手腕下得以统一,开始崛起。而此时,全世界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不得不虎口拔牙,和英法一争高下,去抢夺“阳光下的地盘”。从这时起到一战爆发的1914年,是德国实力迅速膨胀的时期。只可惜这时的德国年轻气盛,对历史和现实缺乏敬畏,一味使用蛮力,在志大才疏的德皇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一战后的德国先是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和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混乱,接着就迎来了希特勒的上台,德意志民族满怀复仇的渴望,在狂热准备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又再一次被彻底碾碎。

二战后,德国人不止在军事上被彻底击败,国家变为一片废墟,而且战后纳粹暴行被揭露,也使得德国人在道义上和文明优越感上彻底失败。这种民族负罪感深深影响了德国人。终于,德国成熟了,不再像一战后那样不服气又渴望复仇,他们安心了接受命运的安排,雷厉风行地清算纳粹暴行,而且从不吝啬向受害者道歉。最经典的一幕,自然是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的一跪了。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赢得了世人赞赏,中韩等国便不时藉此批判日本政府一直不肯正视侵略历史。

而在经济上,德国战后百孔千疮,1947年的粮食生产水平只及1938年的51%,工业生产也只有1938年的1/3。但只消20年,西德便出现经济奇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帮了一把,但西德拥有的技术及人才才是关键因素。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的德国还是一个“欧洲病人”,与希腊当前的状况颇为相似。施罗德政府在1990年代进行了痛苦的福利制度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缩短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时间,提高养老金的缴费比例,提高退休年龄等等。这些措施正是金融危机期间欧洲紧缩措施的翻版,只是德国早行动了十年。勇于改革成就了德国。从这个意义上看,默克尔今天的高民望,是因为她站在施罗德的肩膀上。

多年来,德国为了避嫌,一直拒绝在安保及外交上担当更大角色,这是一种德国式的“韬光养晦”。而伴随着德国政经实力的与日俱增,在国际舞台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成为近年德国内外的热门话题。《明镜》周刊就分析认为,德国不能再躲在其它人背后,而是应该领导欧洲扮演独立政治角色。显然,如何正确驾驭实力,在提升德国影响力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就成了关乎德国未来命运的历史性选择。

作者赵灵敏:暨南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南风窗》执行主编,现为《新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特邀国际问题专栏作家。赵灵敏最新推出视频“世界灵敏度”,在中国各大视频网站播出,授权新加坡眼与众多新加坡及中国的网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