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子,防骨痛热,防基孔贡雅症……

2
2270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病媒传播的疾病”,重点关注向人类或动物传播大量寄生虫和病原体的一些最常见病媒,如蚊子、白蛉(sandfly)、臭虫和蜗牛等。

 

别看蚊子体型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不小,可传播多种疾病,如疟疾、丝虫病、骨痛热症等达80多种。甚至有人说,再没有哪种虫类比蚊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

 

 

如果问经理李华强(化名)他最不喜欢的虫类是什么,答案是:蚊子。约10年前,他曾患骨痛热症,反复高烧,身体酸痛乏力的情况,至今还印象深刻。

 

现在,他对蚊子的警觉性提高许多,为了驱蚊捕蚊,睡房里就摆放了两台捕蚊器。出门到户外活动时,他也会喷上驱蚊剂,有时还用上驱蚊贴。

 

蚊子,就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过去几个月,新加坡天气闷热干旱,蚊子交配活跃,滋生繁殖更多更快。接下来,雨季即将来临,得更加留意预防伊蚊滋生。

 

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研究所主任梁玉心教授受访时说:“蚊子喜欢靠近人类。蚊子是传播病毒的媒介,不同蚊子传播不同的疾病,例如按蚊(Anopheles mosquito)传播疟疾,伊蚊传播骨痛热症、基孔贡雅症(chikungunya fever)等。”

 

这些疾病当中,有些如疟疾,曾经肆虐,现已被控制,有些则是本地近期出现的,如基孔贡雅症。可见,蚊子作为病媒传播的疾病,可能随时入侵本地,得时刻保持警惕,做足预防。

 

避免黄热病“登陆”本地

 

要为健康筑起防卫墙的,就是预防黄热病(yellow fever)。梁玉心教授说:“本地目前没有黄热病,但仍要小心防范,这病发死亡率可达50%。”

 

为避免黄热病“登陆”新加坡,国人要是出国到黄热病地区,就应该打预防针,避免将该病毒带回国后,经由蚊子传播开来。她说,渐渐地,人们已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出国到非洲、南美洲前,会注射黄热病疫苗。黄热病属过滤性病毒,发烧、身体酸痛等症状和骨痛热症类似。

 

蚊子所传播的疾病,也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有关。

 

疟疾曾经肆虐,但传播疟疾的按蚊大多在森林出没。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脚步,按蚊已减少了,疟疾也较为少见了。

 

反之,骨痛热症、基孔贡雅症则是近年来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不可小觑。去年,本地骨痛热症病例创新高,全年累计病例达到2万2170起,比上一次高发年,即2005年的1万4210起多出近一倍。

 

今年开年至今,本地基孔贡雅症的病例已达143起,比去年同期的34起多几倍,专家警告,本地今年的疫情有可能比去年更严重。

 

白纹伊蚊传播基孔贡雅症

 

基孔贡雅症与骨痛热症一样,是一种由伊蚊传染的疾病,不同之处在于,骨痛热症主要是由埃及伊蚊(Aedes egypti)传播,而基孔贡雅症则主要是由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基孔贡雅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发高烧,肌肉痛、出现红疹等,与骨痛热症类似。

 

其中,最明显的症状是关节出现剧烈疼痛。梁玉心教授指出:“大多数病人在一两个星期内可完全恢复健康,但关节或背部疼痛的问题可能会继续困扰他们几个星期,有时甚至几个月。原本关节已较弱的年长者,出现这类后续关节疼痛的风险较高。”受影响的主要是手腕、手指和脚踝关节。

 

过去,本地没有基孔贡雅症病例,人们对这病症的了解甚少,直到2008年小印度发生多起基孔肯雅热病例后,才开始听闻该疾病。翻查资料,90年代末还有新闻报道将之称为“怪病”呢。根据资料,医学家最早于1952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证实了这种传染病的存在,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关节肿大,病人只能弯着腰走路,当地人以马孔德语chikungunya名之,意即弯腰病。

 

据知,虽然基孔贡雅症致死病例很罕见,不过,产前感染了病毒的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免疫力下降者,较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视神经炎、心肌炎、肾脏炎、肾衰竭等,不过,都属于罕见病例。

 

和骨痛热症的治疗方法一样,医生针对症状给药,包括退烧药、消炎药等。病人须要多休息,多喝水,以自身抵抗力对抗。基孔贡雅症虽然发病紧急,一般却也痊愈得快。复原后,患者也会对其产生抗体,不再受感染。

 

骨痛热症可能再度感染

 

骨痛热症则比较复杂,有四种类型。已患了某类型骨痛热症后,身体会产生抗体,但仍存在患其他类型的可能性,再度发病后情况将更严重。以本地病患来说,半数是首次患病,另一半数是二度患病。至于患不同类型骨痛热症的病人人数,本地则没有相关数据。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骨痛热症在本地“流行”。梁玉心教授透露,2004年前后是第一型病毒血清型(serotype),2007年是第二型,去年和今年较多见的病例又再属第一型。

 

蚊子体型这么小,却能击垮人们的健康,今天医学发展如此进步,没有疫苗吗?梁玉心说:“医学界正不断研究疫苗,但骨痛热症比较复杂,又不只是一种类型,所以疫苗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研究已进行了超过六七十年,可见并非易事。至于基孔贡雅症,它只有一种类型,患者康复后会产生抗体,因此相信该疫苗需求并不高。”

 

伊蚊多数不会留下“作案”痕迹

 

被蚊虫叮咬后,又红又痒,让人很不舒服。有些人对蚊虫叮咬产生较为敏感的反应,红肿或发痒情况较为严重。

 

蔡女士的12岁儿子就经常面对这种苦恼。若被蚊子叮咬后,红肿的情况比一般人严重。曾经,他的手指、耳朵、手肘等处被叮咬后肿大起来,看起来像是受伤。

 

梁玉心教授说,确实有人因此求医,但这种现象不属于病症,只是皮肤对蚊虫叮咬的反应较大。有些小孩长大后这类反应就会消失,但也有人长大后才出现这类问题,当中不排除家族遗传可能性。出现这种情况时,若感到不适可向家庭医生求诊,使用消炎药物来解决。

 

若被伊蚊叮咬,很多时候反而没有红肿发痒,毫无痕迹。蚊子最惹人厌的就是在耳边“嗡嗡”叫,但伊蚊却静悄悄地,无声无息“攻击”,连“作案”痕迹也没留下。梁玉心说:“这就是伊蚊可怕的地方,每当我们问骨痛热症的患者,是否知道何时被叮咬,人们往往都不知情。”

 

经常有人好奇,为什么有些人似乎较容易被蚊子叮咬?也有不少说法如蚊子喜欢吸食B型血,或是人体味道、汗水等,吸引着蚊子。众说纷纭,梁玉心认为目前没有医学根据,每个人都有被叮咬的可能性。但数据显示,本地骨痛热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和男性较多从事户外活动及工作相关。

 

预防蚊子叮咬是上策

 

现在市面上的驱蚊用品选择很多,有驱蚊剂、防蚊贴、防蚊手环,还有蚊香、电子驱蚊器和捕蚊器等。

 

研究显示避蚊胺(DEET)的驱蚊效果最强,这也是驱蚊剂中常见的成分,一般含量介于7%至25%。然而,不是成分越高驱蚊越有效,而是指保护时间较长。资料显示,6%含量的有效时间为2小时,20%含量效用达4小时。

 

得注意的是,小孩得使用避蚊胺含量较少的驱蚊剂,两个月以下的婴儿不适合使用,家长可改用蚊帐驱蚊。

 

使用驱蚊用品时,记得根据产品上的说明使用,别用于伤口或皮肤不适处。使用喷剂的话,勿直接喷在脸上,而是应先喷于手上,再涂在脸上。

 

周围温度、汗水等因素也会影响驱蚊剂的效用。因此,使用驱蚊剂不是越多越有效,间断性涂抹补用,才能让驱蚊效果更持久。

 

每种生物,就连细菌,也在进化演变中。进化论,也适用在蚊子身上。梁玉心教授的看法是,灭蚊也要拿捏得当,蚊子生存受到威胁,也会产生自我保护作用,繁衍和进化速度可能反而更快。因此,学会保护和照顾自己,预防蚊子叮咬是上策。

 

 

DIY驱蚊香精油

 

除了选用市面上的驱蚊剂,还可以DIY香精油来驱蚊。本地Mt. Sapola的创办人颜秀佳也是香精油达人。她说:“香茅(citronella)和柠檬香茅(lemongrass)精油这两种精油都含高量的香茅醛(citronellal)成分,具驱蚊功效,也可抗菌。”

 

其他含少量香茅醛的香精油包括:天竺葵(geranium)、玫瑰、柠檬、薰衣草、薄荷、桉树(eucalyptus)等。

 

颜秀佳说,香茅醛并没有消灭蚊虫的作用,其味道使蚊虫无法找寻“觅食”对象,从而达到驱蚊作用。一些人可能对香茅醛产生皮肤过敏现象,长时间使用也可能给皮肤或眼睛带来不适。另外,6个月以下的婴儿也不适用。

 

据知,目前没有相关科学根据说明孕妇不能使用香精油,但为安全起见,不建议怀孕前期使用,尤其避免使用罗勒(basil)、鼠尾草(sage)等。

 

使用香精油的方法,主要分香薰及涂抹。香薰法包括烛烧、电子精香炉、雾化器(nebulizer)等,适合家中使用。精油皮肤护理法,则是使用含香精油的润肤霜、沐浴乳等。切记香精油不能口服,可能导致肝脏中毒,危害健康。

 

可以根据对香味的喜好,自己调制驱蚊香精油。颜秀佳说,自己调制时可根据精油的特性,或纯粹以个人喜好为依凭。例如,柚子、佛手等适合当前调,玫瑰、薰衣草可作为中调等。

 

另一个参考依据是以香味分类来选,如喜欢花香味,可选茉莉、玫瑰;喜欢木香可用檀香木等香精油。

 

调配时,从一对一的比例开始,然后逐步根据对味道的喜好增减,或再添加其他香精油。她建议,一个合适的驱蚊配方为:按citronella(3滴)、茶树油(3滴)和薰衣草(6滴)的比例调制。

 

(文/黄亿敏,文章来源于早报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