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买房必看:市中心豪宅项目盘点及解析

0
2973

中央商业区向来是一个商业活动的集中地。然而,过去十年来,中央商业区经历了转型,加入其他的元素,创造成一个集工作、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环境。中央商业区在过去十年是如何演变的,未来十年又将如何变化呢?

 

不仅是商业用途

 

步入新的千禧年时,新加坡中央商业区(CBD)的私宅房地产交易是相当稀少的,主要只是在一些较旧的住宅公寓项目,如丹戎巴葛的史波蒂斯兀公寓(Spottiswoode Apartment)和龙门大厦(Dragon Mansion)。但这些项目早已在集体出售市场卖出,如今地段上已建了全新的私宅项目——Spottiswoode Residences与Spottiswoode 18。

 

 

政府有计划将中央商业区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居住与生活的环境; 而当中,让中央商业区的住宅市场重新焕发活力的一些关键性因素,包括:在政府售地计划下推出的私宅地段、将过时的商业大楼重新规划为住宅用途,以及准许陈旧的住宅项目集体出售。

 

在现有的中央商业区内,非有地高楼住宅已形成了天际线的重要一部分。光鲜亮眼的共管公寓大楼已与优质办公楼鳞次栉比地并列在一起。 而可以将办公楼、住宅、零售、餐饮和休闲等选择集合在一起的市区居住概念已经广被市场接受,甚至被视为是一种深具魅力的生活方式。

 

市区居住的潮流,起源于2003年在高平街(Gopeng Street)发展的646个单位项目海天大楼(Icon),以及2004年发展的1111个单位项目滨海舫(The Sail@Marina Bay)。如今,中央商业区大约拥有5300个已竣工的高楼住宅单位。一些显赫的住宅项目,包括分别拥有428个单位和221个单位的滨海湾居(Marina Bay Residences)和滨海湾轩(Marina Bay Suites),以及位于史波蒂斯兀园路(Spottiswoode Park Road)拥有351个单位的Spottiswoode Residences。

 

 

需求大增

中央商业区的非有地私宅数据,反映了中央商业区逐渐演化为一个住宅地点。在2003年之前,第1邮区和第2邮区的所有私宅交易量,每年都鲜少超过100个单位,反映出中央商业区的私宅活动几乎不存在。然而,从2003年起,新推出的公寓项目向置业人士和投资者销售了在市区居住的这个“前卫”概念,带动了这两个邮区的销量猛涨。从2003年至2007年,单是新项目的销售量就达到了平均每年440个单位。

 

在这五年内,中央商业区的私宅总交易量(包括新销售、转售和楼花转售交易)达到了平均每年764个单位,几乎是2000年至2002年每年平均78个单位的10倍交易量。私宅的总交易量在2007年创下1430个单位的高峰,这主要是由海天大楼、滨海湾居、珊顿一号(One Shenton)和滨海舫等项目的销售推动的。在此之后,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压低了买气,使中央商业区的私宅交易量降到了249个单位。

 

到了2009年,中央商业区内的私宅交易量重拾脚步,回弹至633个私宅单位的成交量,并且于2010年再涨到接近2007年的高峰水平,卖出了1429个单位。在2010年推出的项目包括了Altez、76 Shenton、Dorsett Residences、Robinson Suites和Spottiswoode Residences。然而,随着政府推出数轮降温措施,整体私宅市场被冲击,交易量随即下滑。2011年12月实施的额外买家印花税(ABSD)条例,也影响了高档住宅的需求,2013年6月推出的总偿债率限制(TDSR),再次打击市场。中央商业区的交易量在2013年大跌到325个单位。

 

新加坡公民是最主要的买家群体,在2003年至2013年的中央商业区私宅单位交易中,占了大约64.7%。在同一段期间内,企业占了6%的成交量,而外国投资者也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占交易的29.2%。在这29.2%当中,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占12.9%,而其余16.3%是属于非永久居民的外国买家。中央商业区住宅的大部分外国买家是印度尼西亚人、马来西亚人、中国大陆人和英国人。这几个主要外国买家群体(包括永久居民)就已超越2003年至2013年间中央商业区住宅单位的外国买家的一半比例。

 

销售交易量的数据分析也显示,楼花转售(sub-sale)活动(炒卖活动的一项指标性数据)从2005年开始增加,这似乎显示中央商业区的住宅也开始成为房地产炒家的目标。从2005年至2009年,楼花转售交易占中央商业区非有地住宅交易量的44.7%。这项数据到了2008年创下76.3%的高峰水平,到了2009年才跌至49.9%。然而,从2010年开始,由于政府推出越来越多措施为市场降温并抑制投机活动,楼花转售交易逐年减少,到了2013年只占总交易量的4.0%,是自从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价格开始攀升 租金随之上扬

 

中央商业区住宅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这是因为受到强劲需求和良好经济环境的扶持。在2003年,中央商业区的非有地住宅中位数售价是每平方英尺691元,但自此之后价格已经显著飙升,2013年的中位数售价为每平方英尺2233元,涨幅超过三倍。

 

根据市区重建局的REALIS转售禁令数据,截至2014年4月1日,今年首八个星期的转售禁令记录显示,中央商业区的私宅交易中位数价格为每平方英尺2204元。

 

租金的走势也似乎不甘示弱,中位数月租从2003年的每平方英尺1.97元,上涨至2013年的稍微低于6.00元,是大约原来的三倍水平。截至2014年4月1日,市区重建局房地产资讯系统(URA REALIS)的租金资料显示,中央商业区的住宅单位在今年首季的中位数租金为每平方英尺5.92元。

 

根据中央商业区非有地住宅在2013年和2014年初的中位数价格和租金,这些单位的毛收益率大约在3.0%左右的水平。

 

市区居住概念将成为持久不变的趋势

 

根据市区重建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2月,中央商业区已推出的私宅项目中,只有275个未售出的单位。这些项目包括了Altez、Dorsett Residences、滨海湾轩、Onze @ Tanjong Pagar、Robinson Suites、SkySuites @ Anson、Spottiswoode Suites、Spottiswoode Residences以及V On Shenton。

 

想要在中央商业区购买私宅单位的机会之窗仍然向买家敞开,市场还有一些尚未推出的新项目。这些新项目包括了的滨海盛景(Marina One),这是一个由淡马锡控股和马来西亚国库控股(Khazanah Nasional)的合资公司马新私人有限公司(M+S Pte Ltd)所发展的项目。这个项目位于滨海南,即滨海大道和海峡景交界处,拥有1042个单位,预计会在今年迟些推出。其他即将推出的新项目,还包括丝丝街的272个单位项目Cecil Suites、罗敏申路的前周氏大厦(Chow House)地段上发展的约150个单位项目,以及和昌路(Hoe Chiang Road)目前吉宝中心与GE大楼地段上将建立起一个约600个单位的项目。

 

截至2014年2月,中央商业区预计拥有将近2500个潜在私宅供应量,当中包括尚未推出和已部分推出的新项目。

 

以长远来看,占地130公顷的整个滨海南地区,即从滨海南花园一直展延至新加坡海峡之间的土地,预计能容纳约9000个私宅单位,这里将出现一个都会村落与新加坡的主要商业区紧密融合在一起。

 

鉴于过去十年的需求相当大,以及当局有计划在中央商业区推出更多住宅,在市区居住的概念将不会退潮流。长远而言,市区居住概念将继续向前迈进,成为一个持久不变的趋势。

 

(文/许淑惠,文章来源于早报网)

 

附:Altez楼盘介绍——中央商务区核心的奢华都市生活

– 位于两个综合度假胜地之间——滨海湾金沙和圣淘沙名胜世界。

– 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标

– 步行2分钟即达丹戎巴葛地铁站

– 经济战略委员会已经规划将丹戎巴葛作为下一个滨海新城(第二个滨海湾)

– 步行可至滨海湾新市区中的如下发展项目:

滨海湾金沙——三座 55 层高的酒店大厦被楼顶的一座 1.2 公顷的空中公园所连接,内设赌场,两个剧院,一个科学艺术博物馆,120 平方英尺的会议和展览中心,和许多品牌专卖店

滨海湾金融中心——由三座写字楼组成,提供大约 300 万平方英尺甲级办公楼面积

滨海湾花园——也将扩展为一个位于城市之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将会作为一个新景点吸引本地和外国游客的光临。

– 62 层, 250 米高

– 280 套奢华单位

– 1至2卧房式公寓,3卧房复式和顶层豪宅

– 5个空中花园,不包括设在第8层和第9层的休闲娱乐设施

– 可在第60层的空中天台用餐

 

如果您对在新加坡购置房地产感兴趣(不局限于以上列出的项目),欢迎添加新加坡眼普通账号(微信号:xinjiapoyan)或写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说明您的要求,将有房地产专家为您介绍合适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