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些新加坡甜品原来是给“红毛”的?

0
1042

故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 ……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咳咳,错了。

是1819年,也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英国人在马来半岛南端选了一个港口。

历史如此的相似,伟人们都喜欢在春天动手,证明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位英国人的名字在新加坡到处都是。

没错,他就是莱佛士。

新加坡河旁的莱佛士雕塑

当时的他38岁,年纪轻轻就已经被派驻海外,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当总督。

为了发展腐国在东南亚的势力,排挤掉欧洲同胞荷兰,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港口绕开荷兰的控制区。

一天他发现有一个叫“新加坡拉”的小渔港,咦,觉得这旮旯不错。

于是带齐人马跟当地土著天猛公签了一份共(ge)同(huai)开(gui)发(tai)的协议。

新加坡就这样算是开埠了。

于是乎,腐国人在这里埋头苦干,洒下辛勤的汗水,终于把新加坡从一个小破渔村建设成为蜚声国际的大都市……

然而事实并不是,敲黑板划重点了。

莱佛士在新加坡的所作所为其实只是为了腐国的利益,并非造福一方百姓。

而且新加坡在他来之前也已经是个海上商业中心,并非等待开发的落后小渔村。

新加坡就此被腐国殖民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和香港差不多。

在200多年前,西方各国这种插旗圈地的做法在东南亚练得倍儿熟,我怀疑内部都有SOP了。

没办法,人家已经打副本拿到了工业革命的武器,东南亚当时却还没满级呢,双方对阵就是大号打小号。再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到了19世纪末,整个东南亚基本上都是“红毛”的世界了。

这些“红毛”山长水远地奔赴亚洲,少不了拖家带口。

太太们来了,锅碗瓢盆少不了,欧洲那套生活方式也不能缺,low tea那是必须滴。

既然作为殖民者,这些欧洲人在当地的地位自然“优人一等”,家里都配有仆人。

而这些仆人通常就是东南亚人。

当时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这些仆人被认为是下等的,肮脏的,甚至是带病的。

殖民者家庭的所有脏活累活全都得干。

然而“红毛”也挺逗的,一方面有天生的优越感觉得仆人很脏,一方面又命令他们去做饭……

女主人:Mary,洗完马桶后赶紧去做饭

Mary:@#¥……&*

(心真大)

在做饭这件事情上,也不是全都由仆人一手操办,是需要在女主人的指导下进行。

“红毛”也思乡,想吃点家乡菜,太太想吃家乡甜品。

下午茶想吃马卡龙,黑森林,提拉米苏,美美哒。

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原料只在欧洲有。

仆人们做饭时就犯难了,这可咋整啊?既要做出欧洲食物,又要控制预算。

没办法,只能就地取材,当地盛产什么就拿什么来做,按照欧洲的烹饪方式来做。

或者反过来,拿着欧洲的材料用亚洲的烹饪方式来做。

于是,一道道混合型的甜品应运而生。

真正做到,环球美食,地方智慧。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道你所熟悉,却带有殖民色彩的混合型甜品。

 

班兰蛋糕

CNN的报道

由热带植物班兰叶作为原料制成的蛋糕。班兰叶的“绿色”及其“特殊的椰奶香”使得绿蛋糕成为独特美味的东南亚风味点心。

欧洲人离不开面包就像中国人离不开米饭一样,必须把这个技术教会给仆人们。

仆人们一琢磨,行,这里别的没有,班兰叶漫山遍野,直接把班兰叶打成汁,做进了蛋糕里面。

于是乎有了新加坡人最爱的班兰蛋糕,地位尊为“国糕”。

前些时间,美国CNN旅游板块将班兰蛋糕的起源地归给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网民不干了,纷纷表示自己国才是正宗的,不服来辩。

 

西米露布丁

将颗粒状的西米露煮熟后,淋上东南亚特有的棕榈糖浆再佐以椰奶。

这样一道带有浓烈热带风味的甜品最常出现在殖民者的饭桌上,通常是晚餐的最后一道菜。

“吃完西米露布丁,就可以抛开一整天的烦恼,并将自己送入美妙的梦中。”当时一位来自澳洲的挖矿者如此回忆道。

事实证明,东南亚的食物对于“红毛”来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异域风情,即使当他们回到国内后也会时常想起。

 

苏芝蛋糕

大量的黄油和鸡蛋一起打发,再加入粗粒小麦粉,通常还会加入少许的白兰地,充分搅拌至蛋糕形状,烘烤后再撒上一些杏仁。

这款蛋糕属于典型的以东南亚方式来烹饪欧洲食材。欧洲人来到亚洲,随船还带来了许多舶来货,如柠檬,土豆,红酒,还有粗粒小麦粉。

人们套用当时马来西亚盛行的一种鸡蛋甜品的做法,成功归化了粗粒小麦粉。

这种甜品一直是欧亚家庭的传统食物,代代相传。

其香味就像是家庭里一位意大利姑妈的拥抱一样热情温暖。

请问这姑妈是来自西西里吗?手动加狗头。

姑妈??

在新加坡,殖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食物也是一样。

莱佛士对新加坡的是非功过,现在有着许多争议,我可搞不清楚。

但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东南亚人和“红毛”也曾一起合作过。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出东南亚人的智慧。

下次和别人一起吃甜品,马上甩出这些小故事。

保证他们一愣一愣的。

各位小伙伴们,如果你还知道有哪些殖民时期留下的混合型甜品或食物,欢迎留言给我们。

参考资料:

1. Food Culture in Colonial Asia- A Taste of Empire, Cecilia Leong-Salobir

2. 一个新地缘机体的建构——重新审视新加坡的开埠,林恩河

(文:林家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