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空姐如此性感的秘密居然是……

0
4645

QQ图片20151123111115

上面的视频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一身别致的空姐制服。事实上,这身空姐制服并非纯粹靠传统取胜。1972年,新航成立时,曾请法国设计师操刀,给空姐制服加入现代时尚元素。敞开的圆形领口,就大胆摆脱了旧制,为可峇雅注入开放而性感的气息。新航的每一件制服都是根据空姐身材量身定制。收紧的腰身,逐渐收窄的裙摆,将空姐凹凸有致的身材暴露无遗。传统上用一片布围起下身的纱笼改成了长裙,以方便穿着和行动。但长窄裙还是按照纱笼的样式,在前方留出中缝。当空姐在客舱能行走或下蹲时,正面中缝会慢慢打开,裙身也能弯折成优美的弧线。就这样,传统的空姐制服中,偷偷藏着隐秘的性感。

640

▲新航空姐

QQ图片20151123111304

 

 

 

 

新航空姐的制服源于娘惹的传统服装。所谓“娘惹”,是指土生华人中的女性。土生华人中的“土生”,说的是生于马六甲海峡。土生华人最大的聚集地是海峡东侧的小城马六甲。按照马六甲的当地传说,明代永乐皇帝的女儿汉丽宝在郑和的护送下嫁给马六甲的苏丹。陪嫁的五百个随从在马六甲定居,成为土生华人的祖先。但“汉丽宝”的记载只见于半神话性质的《马来纪年》,而中国史籍并无记载,所以其虚构的成分居多。但郑和下西洋时,的确把马六甲当做中转基地。郑和在航海图中把马六甲标注为“满剌加”。他在这里设立官厂,用于转运物资和存储货物。有人因此认为,土生华人的祖先是郑和的随从。

640(2)

▲明代武备志中的马六甲和官厂

但土生华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先后不同批次到达马六甲海峡的中国人。马六甲海峡是从中国南海前往印度洋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海运通商的枢纽。商人借着季风的风力,东西来往经商。这条航道先后被印度和阿拉伯控制。而从宋元时期开始,中国人也开始进入季风航道。作为季风航道中心的马六甲海峡,成了海外华人经常停留的地方。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就提到了新加坡附近居住的海外华人。几百年下来,海外华人定居在海峡,形成了独特的土生华人社区。

640(3)

▲至今船运繁忙的马六甲海峡

下南洋的华人大多来自华南,以闽南、潮州、客家人为主。土生华人非常恪守中华文化。毕竟在异国他乡求生存,周围又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土生华人需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得身份认同。他们和普通中国人一样,尊敬和崇拜祖先。祖先的骨灰和牌位供奉在一进门的神龛中,逢年过节必要焚香跪拜。家中使用中式器皿家具,厅堂大门挂着代表吉祥如意的匾额。就连一些在中国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也在海峡保留了下来。比如挂在门口的灯笼,除了表明籍贯和祈求安康外,还能通过样式和悬挂位置的变化,告诉访客家中正经历的喜丧大事。类似的风俗早已在中国消失, 却能在海峡地区流传下来。

640(4)

▲门口的灯笼

但身在异乡,土生华人的文化不免掺入本地元素。出海的船员清一色都是男性,所以他们的通婚对象经常是东南亚当地女性。土生华人按照闽粤发音,把父亲称为“阿爸”,把母亲称为“阿娘”。当地马来人听到这样的称呼,干脆就把土生华人中的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久而久之,土生华人也用峇峇、娘惹来自称。在外族娘惹的影响下,土生华人形成了独特的混血文化。土生华人说的峇峇语,就是福建话、马来语、泰语杂糅成的。娘惹菜除了继承中餐外,也大量采用马来和泰国香料。土生华人用的瓷器和地砖,也涂抹上东南亚装饰中常用的亮粉、淡绿等“小清新”色。

640(5)

▲土生华人使用的瓷器。在土生华人博物馆有不少类似藏品。

QQ图片20151123111333

 

 

土生华人文化的多元性,让他们对新的时尚潮流抱着开放的态度。以娘惹装为例,最早的娘惹服饰是更具中国特色的长衫。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更加修身塑形的可峇雅逐渐成为主流。可峇雅来是南太平洋岛屿的传统服装,大多使用薄棉布制成,穿起来清凉透气,正适合热带环境。土生华人在可峇雅上刺绣牡丹、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让娘惹可峇雅更具中国风味。西方的蕾丝传入东南亚之后,娘惹们又率先在可峇雅上镶蕾丝,为本已朦胧诱人的可峇雅更添火辣。

640(6)

▲娘惹长衫与可峇雅

土生华人对外来事物的欢迎态度,还反映在他们的建筑中。传统的娘惹建筑是独立或连排的二三层小楼。一楼按照中国传统分为前厅、庭院和正堂,楼上则通常是主人起居的卧室。在一座峇峇房子的正立面,你除了能发现中式的匾额、灯笼和屋瓦,还常常能发现马来式的木雕和气孔。房屋的颜色也经常是充满东南亚风情的亮彩。随着十九世纪英国人建立海峡殖民地,西方建筑元素也悄然的爬上峇峇房子。门窗开始使用百叶窗和铸铁的护栏,窗户与窗户之间也常用罗马式的拱券柱饰。一些富裕的土生华人甚至把梅兰竹菊和西方神话人物同时浮雕在房子的正立面,形成了有些不伦不类的“中式巴洛克”风格。

640(7)

▲峇峇房屋

土生华人横跨数个族群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成为海峡的黏合剂。他们不但与本地复杂的马来、印尼、泰国族群相安无事,还总能凭着华人特有的勤俭致富。荷兰和英国殖民者成为海峡的统治者之后,也经常借土生华人来与当地族群沟通。土生华人不但如浮萍一样的适应了西方文化,还主动的向西方趋近。年轻的土生华人前往欧洲接受教育,学习法律、医学、银行等现代知识。学成归来后,他们被殖民当局倚重,成为海峡地区的社会精英。超然的社会地位和优良的教育背景,再加上父辈长期的积累,土生华人插手利润丰厚的种植、采矿、海运、银行业,积累起了惊人的财富。

640(8)

▲彰显土生华人财富的金饰

二十世纪初的土生华人富可敌国,反而成为殖民当局必须争取的对象。英国人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把他们当做大英帝国的属民,称之为“国王的华人”。相比之下,清末因战乱流离到海峡的新移民,也就是所谓的“新客”,就没有类似的待遇。土生华人投桃报李,不但对英国人忠心耿耿,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成为著名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土生华人中的陈笃生靠着种植业和建筑业成为巨富。他捐钱建立了医院,免费为平民治病。而林文庆接受英国教育成为医生,返回新加坡行医。他提倡华社改革,呼吁禁毒,推动华人教育。凭借着财富和声望,土生华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640(9)

▲陈笃生医院,至今还是新加坡第三大医院

QQ图片20151123111401

 

 

土生华人享受着多元文化的福利,却也承受着多元文化之痛。传统的土生华人秉承着儒家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娘惹们很少受正规教育,只是从小在家中学习烹饪、刺绣、珠绣等女红,期待着嫁给好人家,成为温柔娴淑的妻子和母亲。年轻一辈要对长辈毕恭毕敬,不能有太过出格的行为和想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西方文化,向往起个人自由,开始抵触传统而苛刻的家法。一些叛逆的,直接就脱下传统服饰,穿起了西装洋裙,彻底成了长辈讨厌的“假洋鬼子”。在现代大潮下,旧传统变得岌岌可危。

640(10)

▲娘惹珠绣 (Photo by Vivian)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变动激烈的中国,也吸引了一部分土生华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海峡终究只是侨居地。英国人虽然对土生华人高看一眼,却始终不能平等相待。就算少数峇峇精英能成为荣誉性的太平绅士,却不能真正进入政府。于是,一些土生华人相信,他们只有在中国才能摆脱种族桎梏,真正大展拳脚。辜鸿铭是生于槟城的峇峇。他在英国接受教育,却毅然回到清廷入仕,在北京大学教书。橡胶大王林义顺则鼎力襄助孙中山革命,心甘情愿的做同盟会幕后的钱袋子。在西方文化和中国变革的两股巨力的拉扯下,土生华人社群出现了深刻的分裂,再难有统一的文化发展方向。

640(11)

▲孙中山在新加坡。前排最右为林义顺

在更深的层次里,土生华人也因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越来越封闭。由于自持身份,所以峇峇家庭讲究起门当户对,只愿在土生华人内部选择通婚对象。新移民到海峡的华人就算讨了本地老婆,在当地结婚生子,后代也不被认为是土生华人。土生华人社区再难有新鲜血液注入,与其他族群的联系也越来越弱。大量到来的新客成为海峡人口的主体,并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新客中的佼佼者如陈嘉庚,获得不弱于土生华人的成功,逐渐成为海峡新的经济掌舵人。在华人劳工眼中,养尊处优又过度西化的土生华人不值得信任。土生华人在整个华社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

640(12)

▲新加坡牛车水地处市区,是新客聚集地。土生华人逐渐迁往乌节、如切等环境更好的郊区。

二战成了压垮土生华人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日本人控制海峡,土生华人从英国人那里获得的特殊地位也烟消云散。反英情绪热烈的日军把土生华人当做报复和敲诈的对象。在日军的逼迫下,土生华人不得不变卖家产为日军筹款。林文庆等土生华人名流,也不得不与日本人配合,以保全整个华社。二战过后,土生华人非但财富被洗劫一空,还被一般华人当做投敌卖国的汉奸。在反殖民情绪高涨的战后,土生华人充当英国人买办的旧历史也成为他们抹不掉的原罪。土生华人社群再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逐渐凋零衰败,消散到更加广大的华社中。

640(13)

▲篠崎護。日据时期官员,成立了华侨协会保护华人。华侨协会在战后被许多人当做汉奸组织。

但土生华人的独特文化依然留存于海峡。至今,人们依然能在马六甲看到手工制的灯笼,在槟城品尝香料十足的娘惹菜,在新加坡参观颜色靓丽内饰繁复的峇峇房屋。杂糅马来韵律的娘惹音乐悄然出现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中,可峇雅和纱笼也为婚纱设计师提供着新灵感。新航的空姐们穿着传统服饰,端上娘惹菜肴,让人恍如看到温婉的娘惹。2008年大热的新加坡剧《小娘惹》,更是把情爱搬回了旧时代的土生华人家庭,从一对娘惹母女的视角重现土生华人由盛转衰的激荡岁月。土生华人在时代的交错下,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永恒缩影。

640(14)

▲《小娘惹》剧照

QQ图片20151123111432 640(15)

 

640(16)

▲峇峇房屋 (Baba House)

一座修复了的峇峇房屋,现在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维护的一处小博物馆。除了外形,房屋内部陈设也保持原汁原味,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典型的土生华人家庭。

地址: 157 Neil Road

640(17)

▲土生华人博物馆 (Peranakan Museum)

以土生华人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完整的展现土生华人的历史和文化。这里藏品丰富,有服装、首饰、瓷器、日常用品等。对土生华人的婚丧礼仪,也有详细介绍。

地址: 39 Armenian Street

640(18)

 

▲如切和加东地区 (Joo Chiat & Katong)

20世纪初开始,富裕的土生华人迁出市区,在如切和加东形成新的聚集区。在这里,你可以重温昨日风貌。除了欣赏五颜六色的峇峇房屋,还能找到售卖娘惹服饰的小店。
地址: Joo Chiat Road

感谢作者Vamei(微信:文化甜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