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节路天台上有个可以种菜的农场!谁去过?

1
2706

新加坡眼按:新加坡寸土如金,农场只好开上乌节路屋顶!这个天台农场功能很多样化:在为乌节路增添绿意的同时,还可供感兴趣的百姓参观在天台上如何种菜,也可以报名成为该农场的义工,享受不同的生活体验;另外,种出的蔬菜还将为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乌节路天台屋顶上的社区农园(Comcrop@ *SCAPE)今年2月正式开幕,为乌节连路的*SCAPE青年公园楼顶天台带来一片绿意。

 

这虽是一个营利农园,但也为社区做出贡献。农园腾出20%的空间用于种植奶白菜和生菜等,再通过本地非营利组织“粮库”(Food Bank)分发给一些慈善机构。他们每个月可以收成约20公斤的蔬菜作为公益用途。

 

农园周末开放给公众当义工学习农耕,同时为公益尽一分力。

 

 

一起来做“屋顶农夫”

 

谈起义工,社区农园的创办人之一林宜谦(41岁,生物能源公司总裁)希望到农园来的公众不仅是走马看花,而是能当长期义工,至少三四个月,好让这个都市农耕文化的种子有时间茁壮成长,最终散播到新加坡的每个角落。

 

林宜谦举例说,两年前在这个社区农园还未成形之前,新加坡理工学院约30名学生就跟随他和伙伴一起进行实验计划。

 

经过几次失败之后,他们成功研究出农园目前采用的垂直栽种与养耕共生系统(Aquaponics),也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同时饲养鱼和种菜,把鱼的排泄物转化为耕作的肥料。

 

他说,这批学生成了社区农园的长期义工,他们掌握了耕种的技能,现在还能协助其他人开辟自属于他们的农园。

 

 

小种子大理想

 

学生义工义善(20岁)和林道伟(19岁),去年就帮助了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在校园内开辟农园,维初学生上手后,再由他们为圣安德烈自闭症中心设立农园。

 

目前等待服兵役的义善在工院时修读机械工程。当初同学问他是否有兴趣协助社区农园建造养耕共生系统,他原本打算花一两个月建成系统后就抽身,没想到会成为农园的长期义工。

 

负责技术支援的他说,原本只是趁周末来视察蔬菜生长的情况,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系统真能种出菜来,让他觉得很神奇,就这样再也走不开了。加上在这里交了许多朋友,义善常常周末一待就是一整天。

 

“能在乌节路种植蔬菜让我感到骄傲。在新加坡这个土地稀少的地方,在天台耕作是提升本地蔬果产量,自给自足的方法之一。”

 

与义善搭档的林道伟之前也没想过乌节路会出现农园。

 

林道伟说:“我希望能把在城市耕种的文化传播开来,单是想象以后每一座组屋天台上都有个菜园就让我觉得兴奋。到时邻居能聚在一起耕作,促进彼此关系。”

 

 

将都市农耕文化带到邻里

 

除了学生义工,农园开幕两个多月来也有约五六名固定的公众义工,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其中一名义工黄芝琳(36岁,剪辑师)一直向往当农夫,现在每天工作都对着电脑,周末能当义工种种蔬果,让她心情愉快。

 

采访当天,黄芝琳边走边介绍她这几个星期来在农园照料的番茄。她说,曾在家中种植一些香料不过都没有成功,让她有点沮丧。在这里真真实实地看见自己耕作的成果,就会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目前黄芝琳在学种番茄,社区农园负责人林宜谦希望每名义工都各有所长,以后将都市农耕文化的种子带回邻里社区。

 

我希望能把在城市耕种的文化传播开来,单是想象以后每一座组屋天台上都有个菜园就让我觉得兴奋。到时邻居能聚在一起耕作,促进彼此关系。

——学生义工林道伟

 

 

如何成为社区农园义工?

 

想当义工的公众,可上社区农园的面簿www.facebook.com/ComCrop留言询问。

 

公众可以到访参观吗?

 

一般上,农园会在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公共假日除外)对外开放,公众可在下午2时到访。为了公众的安全,到访时避免穿拖鞋。

 

地址:乌节连路(Orchard Link)2号,*SCAPE天台

(文/魏瑜嶙,文章来源于早报网“新加坡眼”专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