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妇VS新加坡产妇:“无痛分娩”,天堂与地狱的分界线

0
2887

中国榆林产妇因无法忍受剧痛跳楼事件过去一年了。“无痛分娩”这个概念,在中国,从鲜为人知,到各界提倡,其中一波三折,一直是社会热议话题。

同样是华人社会,无痛分娩在新加坡推行情况如何,能否给中国一些借鉴?新加坡眼走访了两位妈妈,谈起她俩分别在中国和新加坡医院生孩子的经历。

在中国医院,痛了36个小时才生下儿子的李妈妈,当知道有无痛分娩后,李妈妈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而另一位龙妈妈,在新加坡医院,看了个电视就生了。

在中国生产的李妈妈故事

“2016年的一个下午,我在老家四川省某县级市医院待产。开始时,我还云淡风轻,毕竟有这么多医生和护士看着,没想到,接下来几天,真的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痛。

第一天。

我的病房里共有5个产妇,两个已生产,三个即将生产。房间里常常充斥着哀嚎声,“哎呦”“哎呦”……这哪是医院,根本是人间炼狱!但我没想到,与我后来真正生的时候比,这根本是小儿科。

护士来查房时,听到她们叫得太厉害,还会制止说,“叫什么,哪有那么痛,整个楼都听到了。”在她们眼中,痛,是应该的。这些声音听着确实让人很烦躁,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示意图

第二天。

我的阵痛开始了。最开始是偶尔痛一下,然后是隐隐作痛,还能忍,到后来,就是一个小时痛一次,只有侧躺,才能稍微缓解一下。

到了晚上,疼得根本无法入睡。忍不了了,我也“哎呦”“哎呦”地呻吟。护士让我在走廊里走一走,可以缓解一下,也有助于生产。我也拿些电影来看,分散注意力。

第三天。

就在我待产的医院,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寒而栗的事:一个怀双胞胎的孕妇,死了。

原来,她的婆婆一直坚持顺产,老公也没有特别坚持剖腹产,耽误了最佳生产时间,结果,一尸三命啊!生孩子,真的是身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没过多久,因为疼痛加剧,我只能去走路缓解,走个五六步,我都要停下来扶着墙忍一忍,深呼吸……30米的走廊,我走了10分钟。最开始是10分钟痛一次,后来就是5分钟,然后就是2分钟……

那天下午,我被检查了三次宫口,却迟迟得不到“你可以进产房了”的消息。我妈看到我这么辛苦,含着眼泪跟我说,“早知道就直接剖腹产了,现在改变主意,你还要遭两次罪。”

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你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也可以。”

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坚强,是因为我知道剖腹产也是很痛的。邻床是位34岁剖腹产的东北姑娘,麻药过后就痛得大喊大叫,特别是当医生帮她压出恶露时,叫声简直撕心裂肺。

有人说:顺产,生的时候痛;剖腹产,生后痛!

直到老公从上海回来,我彻底崩溃了,直接跟他说,10年之内,不要再跟我提“生孩子”这个词。

此刻,阵痛已持续了30个小时,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到了晚上7点,我终于进了产房,护士伸手给我开宫口,掐破羊水,我都没太大感觉,因为痛得麻木了。如果说顺产12级痛,那我当时可能10级吧。

▲疼痛级别表

一会后,医生说孩子小脑袋露出来了,不过卡在那了,所以要在阴道剪上一小刀。我赶紧说,剪吧剪吧。此刻我说得如此轻松,当时真是生无可恋,只想赶紧生完!

只听到喳喳的声音……

果然,很快,孩子就一通地出来了。“痛苦”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不,医生给我阴道口逢针的时候,才是最后的“疼”。

小结一下:

在产房里,我待了1个半小时;在医院,生产前住了3天,阵痛+宫缩近36个小时……噩梦一般,简直是我的人生最低谷!”

听完27岁生的妈妈的血泪史,在新加坡龙妈妈生孩子的故事简直是小菜一碟。她5年前在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生产,当时是37岁高龄产妇。

“我生孩子啊,emm,没什么感觉啊,就像生了场感冒一样,去了趟医院,我女儿就来了。新加坡这边很多产妇选择无痛分娩,我当然也一样啊。

我因为很怕痛,所以在快生孩子时看医生,就问医生为啥不安排我剖腹产。医生说:你一切正常,为什么要剖腹产?

我说:我是高龄产妇。

医生不以为然,说:”新加坡三分之一产妇都是35岁以上。”

逃向剖腹产失败,我战战兢兢地被推向自然生产的道路上。

住进医院,打了催产针待产。我逐步体验了不同的止痛方法。

等待生产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痛,我告诉护士。然后,越来越痛,护士开始给我吸笑气。笑气即是一氧化二氮。

加上吸气面罩,马上就不痛了。松开面罩,剧烈的痛感马上袭来。我只好紧紧抓住面罩,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慢慢地,发现就是死死抓住面罩吸一氧化二氮也没有用了,新的疼痛一点一点地冒起,越来越强烈。我赶紧叫护士。护士和医生们显然对我的反应成竹在胸,他们熟练地准备,要给我打麻醉针。

真正的无痛分娩即是指硬膜外麻醉。麻醉针即是硬膜外麻醉的“引子”。

打了麻醉针后,我侧卧,麻酬师给在我后腰上操作,即所谓的硬膜外麻醉。

打这个麻醉就像吊盐水一般,可以随时开关。

(新加坡眼注:硬膜外麻醉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那是脊髓腔外的一个充满神经根的潜在腔隙。麻醉药只有手术麻醉时浓度的1/5到1/10,到达胎儿的剂量微乎其微。)

对了,快生完孩子时,一针麻醉剂用完了。护士问我还要不要再补一针。其实,她的意思是说,反正最痛的过程也过去了,也快生完了,也可以忍一忍,不用再加一针。

我赶紧说:不不不,您给我再加一针麻醉剂。

死死的抱着麻醉剂不放手!

你现在让我回忆生产的过程,我都不知道要说些啥,真的就很轻松的生完了。

我没有怎么痛过,仿佛都没有当妈的仪式感。大家都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我没有怎么受难啊~

被问及在新加坡无痛分娩花多少钱,这位龙妈妈也很糊涂地说,好像就是和顺产差不多吧。

龙妈妈的经历可见:在新加坡公立医院里也可以非常容易地选择无痛分娩;价格也相当地能接受。


传统理念里,所谓生孩子的“仪式感”: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女人生孩子的时候痛得生不如死是天经地义的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郑庄公与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故事。据说他的母亲姜氏生他时难产,所以非常不喜欢这个大儿子,特别宠爱小儿子。几十年的互相敌对,母子二人最终决裂,并发下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历史上郑庄公最后和母亲重归于好,还成为千古佳话

人们以为母亲伟大,伟大到不在乎生产时候的痛苦,伟大到应该包容孩子的一切,但其实母亲也只是普通人,也会“记仇”,也无法接受生孩子时的痛彻心扉和没有尊严。

生产的过程,确实会成为一些妈妈的惨痛回忆,以及吓退很多想当妈妈的女性。而无痛分娩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上“无痛”,不用经受“宫缩”的折磨。这说明,痛,不是必须的,痛,是可以回避的。这是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成果。

无痛分娩在欧美的普及率已高达90%,新加坡的孕妇也能自由选择是否需要打无痛,而在中国,推行了14年后,普及率任不到10%,西北部地区才1%。为什么这么人性化的操作,在中国却这么难推行?

 1、中国麻醉人才短缺 

据中国某三甲医院麻醉医师说,“综合性医院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分出人力到产房去做‘看上去不那么紧急’的分娩镇痛工作,而产妇则需要麻醉师24小时全程监护。”

目前中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按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国际标准,中国至少还应配备30万人。(工人日报)

今年,李妈妈的一个朋友在浙江的四线城市生产的时候,已经可以选择无痛分娩,但是她后半夜才生,麻醉师..下班..了,整个城市,只有这一位麻醉师可以做无痛分娩。

▲如上图,并不是每个麻醉师都有这个资质。

 2、观念陈旧 

从榆林产妇跳楼到双胞胎母亲一尸三命,可以看出很多中国人对于生产的观念还停留在:“不就是生个孩子嘛,就你矫情”,“麻药打多了,孩子要变傻的”,“生孩子就是要痛一痛的,俗话说肚皮不痛、孩子不亲”……

即使是我们采访的这位在新加坡生活了很多年的龙妈妈,也没有完全摆脱这样的观念,自嘲:不打无痛顺产的才是真正的猛士,我都觉得我不配当妈。

还有那些信奉“顺产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特别是“婆婆”们,不要因为“固执”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痛分娩也是顺产!只是无痛!只要具备顺产条件而且无麻醉禁忌,大多数产妇都可以无痛分娩。

 3、宣传不力 

李妈妈说,“当年如果知道有无痛分娩这个东西,我绝对不会想经历此生难忘的魔鬼36小时,然而多少产妇和我一样,我们没有选择。”

“无痛分娩”在中国成为热议话题,也是近两年的事。上海是国内无痛分娩开展最早、最普及的地区。据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从2010年就开始推行无痛分娩了。听过很多中国女性找很贵的月子中心,即使观念超前,即使经济无负担,但也没有人知道“无痛分娩”,普及度之低可略见一斑。

 4、缺乏专项收费 

“剖腹产收费一般为6000多元,自然分娩为2000多元,用无痛分娩院方收入仅增加800元左右。另外,客观上,无痛分娩作为一项麻醉手术增加了医院的医疗风险”,中国某省会城市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只做为麻药收费,而不是无痛分娩项目专项收费。

早在 2004 年,《人民日报》就已经谈论过无痛分娩推行难的问题,其中提到:需要医院增加投入,降低了剖宫产率,减少了医院收入。14年后,如果依旧用“不划算”来看待这项技术,真的是女性的悲哀。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无痛最受争议的,是它可能延长第二产程(指从子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并且因为产妇下半身没知觉了,在十指全开要生的时候,使不上力,需要一些产钳来辅助,增大生育的风险。但总体来说,“无痛分娩”是相当安全可靠的助产镇痛手段,也不会影响产后的母乳喂养。

这些原因都不是绝对无法跨越的坎,期待无痛分娩在中国大面积普及的那天,希望每一个女性、每一个准备生宝宝的家庭都能明白:生孩子应该体面,谁都不用感到抱歉。女人不是生育的工具,生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