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危害新加坡人健康的头号敌人很猖獗

0
1092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国庆献词中,将对抗糖尿病,与发展学前教育和推动智慧国建设一起作为国家的三大工作重点,这也反映了政府在新加坡社会老龄化、生育率低下,以及新科技涌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必要的应对策略,是对国家和人民有长远利益的举措。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患上糖尿病的现况,卫生部自去年起成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全国工作组(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are Taskforce),宣布向糖尿病宣战,要加大力度保障国人健康,远离糖尿病,也要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以免病情恶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这也是政府第一次以“政府整体行动”(Whole-of-Government)的方式,针对一种慢性疾病拟定长期的对策, 并由政府部门,私人企业,病患群体,看护机构共同参与,以实现全面对抗糖尿病的目标。

那么,你是否了解为什么选择对抗糖尿病? 到底具体怎样做才能够真正做到呢?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4.15亿,其中75%的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国有1亿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美国也有超过2900万人患有糖尿病,在过去30年中,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增加了四倍。 估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近6.42亿糖尿病患者。 2015年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患者人数约为500万,2015全球用于糖尿病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的费用达6730-11970亿美元。 

糖尿病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已到了危急的关头。 患病概率随着年龄而增高。不仅病患饱受疾病的折磨,就连他们的家人和亲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或牵累,国家和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我们应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对抗糖尿病具体地说主要有三大环节:

第一、糖尿病的预防: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肥胖率,避免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可分为3类:1型、2型和妊娠期。1型糖尿病患者无法自行生产胰岛素,多为基因所致。2型患者体内胰岛素生产不足,或生理系统对胰岛素没有反应,一般与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妊娠期糖尿病,是指2%至5%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出现血糖过高的情况,须要特别医疗护理,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生活形态等改变,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如工作压力,环境污染,饮食习惯等影响,人们摄取的卡路里和脂肪越来越多,各年龄层的运动越来越少,导致国人肥胖率增多。 新加坡人多习惯在外面用餐,爱喝汽水饮料,爱吃甜品,虽然糖分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确会使人攝取过多卡路里而导致肥胖,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本地目前已有超过40万名糖尿病患者,还有约43万名18岁至69岁的国人有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加大力度预防糖尿病势必是当务之急。

在所有的预防措施中,严格控制体重可能是最值得注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毕竟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锻炼身体,重视健康饮食,保证足够睡眠,将体重保持在理想範圍内,并且提早,定期做健康检查,就可以把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七成。 新加坡卫生部和保健促进局在2010年調整了BMI的肥胖标准,体重指數介于18.5至22.9属于健康水平、介于23至27.4属于中等风险群、27.5以上則是高风险群。 根据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组织的研究发现,只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減低4至6%的体重就能在未來4-5年将患糖尿病的将患病机率降低高达58%。

总理说:“全面对抗糖尿病,除了靠政府政策与医疗服务,国人也必须调整生活方式,多运动和注意饮食习惯,多喝水、少喝汽水,并最好从小就养成这些好习惯。” 国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第二、糖尿病的管控:倡导定期体检的必要性,帮助病患有效监测血糖,稳定有序地达到治疗目标

新加坡每九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在6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十人就有三人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若没有良好的病情管控,可能引发心脏病、中风、肾衰竭、失明和截肢等问题。 数据显示,本地确诊糖尿病患中,有三分之一的病情管控不良。 若有良好的管控糖尿病的方式和习惯,患者就可避免或延缓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病患经常存在知识欠缺、认知能力差、生活习惯迥异、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用药杂乱等现象,给血糖控制的达标特别是长期达标带来很大困难;而低血糖风险及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也不容忽视。 最新的治疗方法 强调整体治疗,就是通过资深糖尿病专科医生诊疗,营养师、药师、护理师,教育师、患者及家属等共同参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心理疏导、营养运动指导、并发症筛查、用药安全跟踪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智能科技,进行持续指导和随访。从而有效地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自我管理的效能提高,达到良好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及加重,改善预后,减少自身、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风向标”。然而很多患者在日常中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 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定期监测。 研究显示, 餐后血糖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与空腹血糖相比,检测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而且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血糖忽高忽低比稳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糖尿病的管控既要降低血糖,还要稳定指标。

三、糖尿病的预后:协助病患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疗效,减少引发并发症的概率。

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98%。其中,糖尿病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据Joslin clinic的统计(1966-1968),心脏病死亡占54.6%,脑血管病死亡占10%,肾病死亡占8%,包括其它血管损害死亡占74.2%。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今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

举例来说,最新的治疗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并推荐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新的治疗模式也推荐早期强化治疗和联合治疗。

强化治疗能够有效地保护、改善和修复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也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 早期联合治疗,即在单一药物的半量(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不再一味地增加单药剂量,而是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治疗。 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互补作用,增强降糖疗效,同时减少因各自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防止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餐后血糖优化管理突破传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科技手段, 使糖尿病管理进入“移动健康管理”时代。 患者可以轻松记录血糖数据, 在线与专属医生进行互动健康咨询, 接受到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和整体性的血糖管理;而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患教活动, 发布科普文章。利用新媒体的高效性与便捷性, 帮助监测患者的血糖现状, 为患者制定血糖管理方案, 使医患双方能够建立紧密联系, 让患者的餐后血糖管理因移动医疗而获益。

新加坡还是全球下肢截肢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平均有1200人,每天平均有4人因为糖尿病必须截肢,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素质。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估计,处在工作年龄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对整体经济带来的负担超过10亿7000万元。到了2050年,这将增至25亿3900万元。  糖尿病患目前每年为国家带来的经济负担,超出每年兴建一家新综合医院的费用。

大家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分型中2型糖尿病占 90.0% 以上。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的干预、终身服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这三种手段。代谢减重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这种新型疗法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专业机构所认可,已成为第四种糖尿病常用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例如,胰腺组织修复疗法,该疗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糖尿病技术;通过干细胞技术的治疗方法,还有基于脂联素和瘦素的基因治疗体系,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治疗糖尿病等等。

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

糖尿病正成为我们时代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与糖尿病的战争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才能看到成绩,取得胜利; 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齐心协力;一旦我们成功地帮助国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观念,帮助病患有效地管控病情,能够遏制的不只是糖尿病,也包括心脏病等相关联的慢性疾病,进而改善国人的生活,减轻家人的负担。

健康终究是每个人责任。所有国人都应该在与糖尿病的战斗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正如总理指出,虽然新加坡的医疗设施完善,也有优秀的医疗团队,但国人要持健康的体魄,不受疾病困扰更为重要。  在对抗糖尿病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绝不可能如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为医疗领域的从业者,健康管理的倡导者,依助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社会,糖尿病群体一起努力,同甘共苦,全面有效地实践预防,管控,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各项方法,才能真正对抗这个慢性疾病。

文:甘庆辉  医养顾问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