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网友必备:本地原创市集背后的故事

0
1627

0

太阳眼镜、衣饰、瓷具、家具,甚至于香水、护肤品和食品,都骄傲地标上了“新加坡出品”标志。本地的设计工业已从萌芽阶段更上一层楼,现在百花齐放。

千里马需要伯乐,新加坡设计师和买家也需要具慧眼的零售商当他们的桥梁。近年,本地崛起了一批零售商,以精品店、原创设计市集和设计品网店的形式,力挺新加坡创意和设计。

0(1)

开精品店似乎不只是入货这么简单,本地设计的货品琳琅满目,有理念的新一代零售商更要扮演“策展人”“鉴赏家”“教育家”“编辑”等角色,为公众去芜存菁,呈现最好的作品,无形中也淘汰了不少劣质产品,让普罗大众能看到、接触到、买到优质的新加坡设计。

本地设计和海外产品平起平坐

 

实体店:Kapok

国家设计中心,111 Middle Road

新加坡的优良设计和日本人的品味很吻合——设计简约,品质优,我可以想象它们能登上东京代官山等各大的精品店橱窗。

——浦野刚,Kapok业主

国家设计中心内的精品店Kapok所售卖的百多样设计品,有40%将会是新加坡出品。Kapok业主之一、日本籍的浦野刚,在开张期间曾留驻本地探索零售文化,刚到不久的他已经爱上了咖椰吐司和“咖啡稀”。

浦野刚说:“发掘‘未来的设计经典’(future classics)一向来是Kapok的宗旨,我们每一件产品都经过严格筛选,来国家设计中心的除了本地人还有外国参观者,我们希望Kapok能成为他们鉴赏和体验新加坡出品设计的入门站。”

0(2)

品牌设计由本地设计师操刀

Kapok是法国人Arnault Castel在香港开设的设计精品店,近年被Working Unit收购,纳入这家公司的零售、批发设计精品版图。Working Unit取得高人气的皮革文具Moleskin在新加坡以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行权,近年也扩大Kapok的版图,在台湾、日本、中国大陆和新加坡设店。

来新之前,他们早已和新加坡结缘——Kapok和Working Unit的品牌设计,是由新加坡总统设计奖得主何健荣(Hanson Ho)操刀。这里的店铺也由本地家具设计师、Grafunkt品牌创办人杨国胜设计,让顾客沉浸在新加坡的设计氛围里。

目前在Kapok出售的有:本地设计事务所Phunk Studio成员之一Alvin Tan创设的Mystic Vintage太阳眼镜,复古化学实验瓶Phoreus,优质男性内裤Rhoede和男装Biro等。

这些本地产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负责为Kapok开拓新加坡业务的本地设计师法兰斯科(Francisco Villanueva)说,这是他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我们要新加坡和国际产品平起平坐。事实上,新加坡产品也不比国际产品逊色,人们不会对我们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感到讶异。不少顾客在这里发掘到新加坡优质产品,惊为天人之后,会说:‘怎么我以前都不知道新加坡有这个品牌?’”

不会随便引进“国货”

Kapok也不会为了符合店内必须售卖40%“国货”的条件而“囫囵吞枣”, 上架的“国货”还是得经过严格品管。法兰斯科说:“那些和欧洲品牌很相似的设计,或我们已有的种类,比如我们已有的外国名片皮夹,就犯不着引进类似的新加坡皮夹。”

将新加坡旗舰店和办公室设于国家设计中心,也让他们和本地设计界的接触更频密,不少设计师会直接带着他们的产品来毛遂自荐。法兰斯科说,新加坡的部门会先做第一轮筛选,再呈上香港母公司的买办部门,由专人决定适不适合进货。

浦野刚补充:“最终我们注重的是:上乘的材料、精细的手工和独特的设计,产品品质是我们最高的考量。”

建立信心,才能踏出下一步

网上设计精品店:Naiise

网站:naiise.com

以往要找到本地产品有一定的难度,但近年本地有越来越多热血的创业者和创意人崛起,自创本地设计品牌——这多少跟全球兴起的‘支持和购买本地创意’意识相吻合,带动了本地零售业。——郑志伟,Naiise创办人

租金疯涨,本地设计品专卖店转到网上发展,近年HipVan、Haystakt、Kwerkee、Little Drom Store、Farm Store等网店都在本地和海外建立起好口碑。发掘本地设计,最不费力的地方就在网上。

0(3)

由本地青年郑志伟(29岁)创立的Naiise是人气网上设计品店之一,所售卖的国际和本地产品各半,平分秋色:新加坡风的咖啡杯花盆和新西兰的倒立花盆Boskke;Supermama的组屋图腾瓷盘和丹麦设计师Ole Jensen的厨具;新加坡“紧张大师”手表和比利时的Komono及瑞典的Daniel Wellington手表等并列。郑志伟说:“希望借此让本地设计产品站得住脚,晋升到更高的领域。”

开店已不是售卖这么简单,郑志伟说,他希望透过Naiise让新加坡人了解“设计是身边日常的事,能为生活增值,人人都能参与,而不只是佳节生日礼品。”

本地制造食品是销售常胜军

本地产品,包括新加坡制造的食品,在Naiise上是销售常胜军,占了60%营销。网站虽也售卖本地设计师Kelvin Teo 700多元的杂志架及本地设计的上千元怀旧家具,但卖得较好的仍是中低价产品。新加坡畅销产品也都普遍强调本土文化,好比本地建筑系学生Lee Xin Li设计,将漫画和新加坡旧日光景融合的插图海报,两三个月内便出乎意料地卖出80多张。

0(4)

本地产品能否走出怀旧、新加坡图腾的小眉小目仍是个问题,但郑志伟认为:“新加坡设计师必须先卖出产品,尝到赚钱的滋味,才有资本投入发展,才能谈到朝向国际发展。至少目前新加坡文化、怀旧图腾产品,还能支撑一些设计师,他们采用国人熟悉的题材来创作,更能吸引本地和东南亚消费者,得到他们的共鸣。唯有建立起信心后,他们才能踏出下一步。”

网店面向的群众更广,Naiise的顾客群还包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英国、美国的消费者,有的是居住外国的新加坡,有的是对亚洲产品感兴趣的设计爱好者。

尝试不同销售模式

网上空间也让郑志伟尝试不同的销售模式,例如让设计师先把样品放上网,探测市场反应,无需先有产品,透过“预售”方式打开知名度。

开店一年多,首十个月郑志伟都是一脚踢,今年女友才加入帮忙。“要国人鉴赏和应用设计,需要一定的时间,先从网上出发可以减低很多风险,无须面对疯涨的租金、聘请员工、电费等问题,能够更专注地卖好产品,确保货品品质。我们也不会只关注店面的存亡而忽略了寄卖的设计师,或是搞砸了店,辜负了他们。”

业务渐渐上轨道后,他终于能聘请全职市销和买办专员,也在甘榜乌美租下1100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

郑志伟说:“有了本地设计和力挺设计师的商家还不够,国人必须改变思维,要肯购买本地产品,我们的设计工业才能蓬勃发展。”

新加坡原创市集:MAAD

红点设计博物馆

28 Maxwell Road,Red Dot Traffic

下一场:6月6日晚上6点开场

市场是创造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市场甚至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考量,没有让他们展销的平台,设计就白费了。”——邱智坚,MAAD市集创办人兼红点奖亚洲主席

“艺术家和设计师夜市”(Market of Artists and Designers,简称MAAD)是本地原创产品的鼻祖,由新加坡红点奖亚洲主席邱智坚在2006年创办,每月一次在红点设计博物馆举行,至今举办了超过100场。上个星期五的夜市成功吸引了67个摊主,售卖本地原创衣饰、香水、小皮革品、画作等。

0(5)

当年邱智坚设立红点设计博物馆时,发现新加坡缺乏展示本地设计产品的平台,灵机一动,把博物馆变成市集,一边永久展示国际设计品,另一边展示本地设计:“我想把市集从二手跳蚤市场的形象提升,也提高摊主的地位,不让进来的人跟他们杀价,侮辱了他们的原创力。”

对于新加坡设计,邱智坚的眼界放得很高:“我不赞同只为新加坡这一小块市场而设计。单是贴上‘新加坡产品’的标签不足以说服人们来消费,还要与买家,不只是新加坡,而是世界各国的买家,在情感上有所联系,才能吸引人们购买。”

摊位租金一晚60新元,不抽佣。以往邱智坚还会请人来评审申请者的作品,近年把这撤掉了,唯一录取条件是:新加坡原创品。

本地设计师必须有个起步的地方,邱智坚说:“任何等级的市场都得有一个平台。我希望MAAD夜市是门槛最低的,让设计基层都能进来参与,给他们直接面对顾客和市场的平台。你的东西好不好,由市场来决定。把货品放在店里,得不到市场的即时反应;在这里,如果你带来的东西不卖,你会回家检讨下个月要怎么改良促销或货品,等于边卖边学。”

0(6)

0(7)

 

新加坡原创市集:Designer’s Dozen

国家设计中心

下一场:6月7日与8日(星期六、星期天)

“我搞原创市集是因为我对本地的创意生态圈感兴趣。我喜欢拥有优质的新加坡产品,希望国人也能拥有他们。然而要带起本地设计和创意工业,首先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和可能性。”——陆文良,BooksActually书店店主

随着MAAD的成功,本地也崛起其他原创市集,比如Public Garden(public-garden.com/);下个月,本地著名独立书店BooksActually的老板陆文良,也将在设计中心举办他的“12设计师周末市集”(Designer’s Dozen)。

陆文良说,市集强调100%本地设计或驻新加坡的创意业,由他亲自遴选,产品必须“美观,有设计感,有品牌故事,而不单是手工艺品。”参与者包括首饰品牌Woon Hung设计师谢文恒,民族布料文具The Weave Co.,设计小盆景Green Banana,本地设计店Tradesfolk和以设计怀旧童趣饰物走红的Wheniwasfour“小时候”等。

位于中峇鲁的BooksActually堪称为本地最美丽的人气书店之一,陆文良把书店升华成一个设计生活杂货店。店刚开张时,他较有时间推出自创文具系列,目前仍不间断出版设计精美的本地文学创作。

从卖书到推广本地设计,对他感觉再自然不过,陆文良说:“我们店里卖的80%是书,但书的利润不高,小书店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开始售卖利润较高的非书籍设计品,久而久之,让我养成了对设计品的鉴赏。我一向推广本地作者,现在想延伸到力挺本地设计,它们都代表着新加坡的创意、新加坡的内容。”

他的市集规模比MAAD小,原因是“希望所有设计师、制作人都能被注意到,大家都能赚到钱。”

各有品牌故事

参展者也都拥有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谢文恒拥有十年设计珠宝首饰的经验,也是教师的她对金银宝石不感兴趣,而选择和菲律宾宿务的手工匠合作,将东南亚常见又被忽略的自然物料,如椰壳、贝壳、果仁等,变成精美饰品。她说:“我提供设计,但东西交到他们手上总会化腐朽为传奇。不是我教导他们,而是他们影响了我的设计。”

0(8) 0(9)

26岁的律师阿兹祖(Azizul Kamal)因为不喜欢被过度吹捧的Moleskine,找来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非洲色彩缤纷的蜡染布,制成精美记事本:“文具饰物的市场竞争性很强,要突出重围,就必须找到一个新颖的品牌角度。我不认为因为海明威用过Moleskine,就能给它永垂不朽的价值。我们亚洲的纺织文化历史悠久,每一匹布都是精湛的手工艺,而且在情感上更贴近亚洲人。”

0(10)

 

思考怎样的平台最适合

对谢文恒而言,不管是设计师市集、店铺或网店,只要能出现,都是一个曝光机会。阿兹祖曾到MAAD市集展卖,在现场结识一位日本榻榻米布达人,热心地为他与布料商搭线,助他研发出榻榻米布文具系列。

平台多了,设计师也在思考什么最适合自己。谢文恒说:“找人寄卖我的产品不难,要找了解我的产品,并懂得为我推销,为品牌增值,负责任而有良知的店家却很难。”她以往在十多个地方寄卖产品,不是每个经历都是愉快的,有时卖了东西,数月才拿到支票。她从大百货公司撤退,放在Soon Lee 、Rockstar、Redundant Shop等小店寄卖,同时思考是否自设网店自卖。

新加坡买家视野日渐国际化,越国际就越开始懂得欣赏自家的东西。阿兹祖说:“当我跟本地年轻一代说这个产品是和公平交易公司合作生产的,他们都明白我在说些什么。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懂得怎么去鉴赏用心制作的产品。”

谢文恒也赞同:“新加坡对支持本地产品、食品这个全球运动,也越来越有意识。我们只不过看到冰山一角,购买本地设计的风气指日可待。”

(文章来源于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