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脚”文化

0
2305

qq%e5%9b%be%e7%89%8720160926215219

在路上看到一个广告语「Be my movie kaki」。查了一下,原来是一种复古的电影放映车的slogan。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在新加坡还不普及。每天晚上,邻里街坊齐聚社区的俱乐部,围坐一圈开始看剧。看剧成了共同记忆,街坊之间也因此增进了友谊。

640

时过境迁,每家每户都有电视了,除非失去了家里遥控器的控制权,也实在没有必要下楼追剧。而无论看电视还是看电影,都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活动。师奶之间热火朝天讨论剧情的场景,即使还有,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今时今日推出这种放映车穿梭于不同社区之间,大概也是为了营造旧日氛围,唤起人们心中的「Kampong Spirit」。

6402 qq%e5%9b%be%e7%89%8720160926215236

这大概是美好的愿望。只是这广告语看下来,作为外来者,一时没有明白为什么叫「movie kaki」。我碰巧知道「kaki」是马来语的「脚(foot)」。只是这「碰巧知道」丝毫没有帮助我理解这句话。「Be my movie foot」?想来想去,这大概是一个闽南习语和马来语融合,进而变成新加坡英语的例子。

6403

福建/潮州话里,在特定的语境里会把「人」称为「脚」(音: ka)。比如,新餐厅开张需要有「水脚」,意思是要有亲朋好友假装顾客去捧场,「水」则暗示了顾客并非真顾客;打麻将「三缺一」找不到人称为「找无脚」,意思是找不到人。所以,「脚」首先被意译成「Kaki」,进而变成新加坡英语,是为「buddy」。

qq%e5%9b%be%e7%89%8720160926215250

同样是这个「Kaki」,在另一个场合,有另一个故事。

旧时广东的商业区民房,多为两层式。第二层向外延伸一两米,如同「骑」在第一层之上,而第一层则形成行人走廊。这种奇异风格既增大了建筑的使用面积,又能遮风挡雨,珠三角广府人把它们一概称为「骑楼」。但在南洋和潮州,它有另一个名字,叫「五脚基」或「五脚砌」(Ngo Ka Ki)。「脚基」容易说圆,然而为什么偏偏是「五」?

6404

原来,这「五脚基」并非潮州人首创,而是「过番」的华人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建筑风格。1819年新加坡开埠,1822年莱佛士制订都市计划,规定临街店屋都要留足五英尺的公共空间,以便行人往来。私人财产移作公用,势必会有不满。作为折衷,政府允许将第二层探出。这一来一去的物权博弈,却带来了建筑学上不大不小的创新。

6405

莱佛士的举措很快被推广。1826年英国在槟城和马六甲建制,也采用了相似的规定。在英文里,整排骑楼的第一层外延连成的通行无阻的走廊,被称为「five foot way」(五英尺通道),译成马来语就变成「Kaki lima」。lima是「五」的意思,而Kaki就是前文所说的「脚」。这「Kaki Lima」兜兜转转转到中国,被福建人潮州人半音半义译成「五脚基」(潮州话里,「脚基」的读音就是「Ka Ki」)。

 

6406 qq%e5%9b%be%e7%89%8720160926215310

「五脚基」不仅是一个建筑学概念,在南洋更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如同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通畅无阻的连廊,象征着邻里街坊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小孩子在「五脚基」上嬉戏玩闹走路上学,不必有安全的顾虑:它是孩童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缓冲地带。八十年代新加坡还拍了一部本土连续剧,名字就叫「五脚基」,讲述邻居之间的友爱和冲突。不知道那时候的新加坡人,是不是还是和邻居一起追这部剧的?

0

不过在潮州,情形则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之后,沿街民居纷纷变成商铺,这五尺空间成为了重要的商业阵地:商铺外延,人们将橱柜、货物摆到「五脚基」之上。不再有畅通的连廊,商户们在「五脚基」上展示自己的货物,并与城管斗智斗勇。这倒和印尼有点像,在印尼语里,「Kaki lima」基本就等同于「沿街商户」了。

qq%e5%9b%be%e7%89%8720160926215325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闽南语里以「脚」指「人」的用法,经台湾综艺节目(尤其「康熙来了」)润色后,被推广到整个大中华区。「大咖」「综艺咖」其实和「casting」毫无关系,而只是「脚」(读音都是ka)的稍微洋气的书面表达。

 

02

只不过,在台湾的语境里,无论「大咖」还是「小咖」,都暗含了「是个角色」、「并非普通人」的意思。这一点和新加坡、福建、广东都不同。餐厅新开张要「水脚」,但只要是个人就可以,来路完全不重要。打麻将「缺脚」,三缺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至于这个「一」水平如何,并不是重点。

「Be my movie kaki」也是这样:要紧的是其乐融融,至于邻座之中有没有「咖」,应该不重要。

6407

 

By:谢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