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新加坡也投入很多精力研究防疟疾

0
1545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一公布出来,朋友圈和微博就开始刷屏了,因为屠呦呦教授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这一奖项,这也是第一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非人文类方面的奖项。

640

屠呦呦教授作为著名药学家,是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上个世纪70年代,她带领科研组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640(2)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13年约有1.98亿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24亿至2.83亿),有58.4万人死亡(不确定范围为36.7万至75.5万人),其中大多数是非洲儿童 。2014年,97个国家和地区有持续性的疟疾传播。 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下降47%,世卫组织非洲区域降幅达54%,屠呦呦教授的发明为疟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640(3)

疟疾也曾经在新加坡肆虐,但因为传播疟疾的按蚊大多在森林出没,随着城市化的脚步,按蚊已减少了,疟疾也较为少见了。新加坡在198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无疟疾国家,但是疟疾作为热带地区常见的传染病,东南亚仍然有不少国家深受其困扰,例如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和缅甸。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每年平均大约有160 个疟疾病例,多是境外移入,非境内传染。但在2009年时,新加坡在三个地点曾出现小范围的疟疾感染,这三个地点分别是裕廊岛(9起),双溪加株(16起)以及三巴旺(4起),大部分受感染者是外地劳工,但都没有近期出国的旅游史。

由于新加坡离疟疾的距离并不算远,本地科学家一直以来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对其进行研究。

例如在2014年1月,经过三年的研究,新加坡研究员在为白老鼠注射人类干细胞后,成功观察到疟疾病发初期,人体红血球被病源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同时从中找到了两种可强化对抗疟疾寄生虫的人体细胞分子。据报道,这项科研突破将有助加快疟疾疫苗的研发及面世。

同年12月,南洋理工大学科研人员首次发现疟疾寄生虫对药物产生抗体的确切原因。这个突破性发现意味着,现有的疟疾治疗方法效用可有望增强,进一步抑制疟疾寄生虫的生存能力。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科研杂志《科学》中。研究发现在所有来自柬埔寨和周边地区的样本中,寄生虫已开始变异,同时产生抗药性,削弱了青蒿素的效果。

惟愿在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近一步的降低这一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

附1:

– 疟疾感染的主要症状: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附2:

– 本地为了将疟疾挡在国门外,也采取了不少可谓过于严苛的措施,例如前往疟疾传染区后回来的四个月内不可以捐献任何血制品,笔者就因为今年6月前往柬埔寨旅游后,至今仍被献血中心挡在门外。

(感谢作者兔猫-开天辟地授权新加坡眼分享本文。作者为新加坡医疗工作者。)

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