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些企业能生存下去,要感谢这个人!

0
908
“胡萝卜”和“大棒”,究竟哪个更有效?

对于这个经典的经济模型实施问题,方博亮(Ivan Png)早在1985年,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进行过研究,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重点课题。

如今,方博亮已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多年,担任商学院与国大经济系杰出教授。

教授简介

Ivan PNG | 方博亮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及经济系杰出教授

新加坡国会官委议员(2005-2006)

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博士

研究领域:经济创新与生产力

学术探索

公共政策的效率问题,是方博亮教授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在其与Dilip Mookherjee教授合著并发表于《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的一项著名研究中,他驳斥了著名学者Robert Townsend关于审计系统的设计。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审计中,随机审计是最优的,概率在0和1之间。只要受监管人是厌恶风险的,随机审计比起系统性审计的好处就更多,监管人要么在确定的情况下做审计,要么不做审计。

时至今日,这项研究仍然是方博亮教授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

最近,方博亮教授致力于研究知识产权将如何影响创新。在这一领域,大多数学者都专注于对专利法的研究,但方博亮教授却选择从商业机密入手。与专利相比,商业机密在创新领域的应用实际上更为广泛,比如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谷歌的算法、银行的客户名单等,都是同理。

不过难度在于,要如何对这些被严格保密的东西做研究。方博亮教授的对策是,研究相对来讲易于观察的层面:商业机密相关法律的变革所带来的结果,例如研发支出、专利和人才流动性方面的变化等。

“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帮助企业和社会更好地规划创新。” 方博亮教授说,“但我并不指望自己的研究能引领更多的创新,因为过犹不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平衡创新的收益和成本。”

不解之缘

方博亮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有着经年的不解之缘。1978年,他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1985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学生时代结束后,他加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启了教学生涯。

1990年代初期,方博亮教授与太太结婚以后,决定返回亚洲,回到父母身边。他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1996年,方博亮教授回到新加坡,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系。

方博亮教授回忆说:“学生们对IT的兴趣很强烈,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系应该独立出来。我们想了很多名字,最后决定叫‘计算机学院’。”就这样,在蔡达成(Chua Tat Seng)教授的带领下,计算机学院开始了建院的历程。

2000年,方博亮教授被任命为计算机学院院长。隔年,他升任大学副教务长,主管研究生及本科生教育。在此期间,他与庄志达(Chong Chi Tat)教授合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创了许多先河,包括选课系统、校内考试、将开学典礼从9月改至7月等,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国大惯例。

不知道在国大求学的学生们是否注意过,大学的行政主楼被称为“大学礼堂”(U Hall)?其实,这也和方博亮教授有关。他曾说,“我难以接受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竟然由‘行政大楼’领导!”。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大学章程的相关起草工作。这些章程,构建了今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法律框架。

“我很高兴能为大学的管理做出一些贡献。回顾过去,许多变化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很令我欣慰。”方博亮教授说。

追求卓越

2005年,方博亮教授宣誓就任新加坡国会议员。在任期间,他着手提出了诸多关键性问题,涉及到新加坡的教育、税收、竞争力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新加坡政府的长处在于它的清廉和注重自我提升。虽然过程中,难免需要一些外力推动,但我们的政府始终有着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和努力。”方博亮教授说,“1990年代末,我建议废除私企每年必须接受审计的要求。当时,贸工部回答说,这条建议会有损公司治理,而薄弱的公司治理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不过几年之后,政府重新审视了这项议题,并决定废除对那些股东不到20人、年营收不到500万美元的私营企业的年度审计要求。”

除了在媒体上频频发声外,方博亮教授也常为《商业时报》、《南华早报》和《海峡时报》等媒体撰文,剖析微观经济问题。此外,他还出版了专著——《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这本书为无数商学院学子和管理人员阐明了简单实用的工具和概念,现在已经刊印第五版了。

闲暇时,方博亮教授和太太一起旅行,还常打打网球,拉小提琴。不过,方博亮教授觉得自己的网球和小提琴技术都有待提高。他幽默地说:“我的技术不行,不过幸好,还有同事和朋友们愿意和我一起玩。”

寄语未来

未来已来。那么,对于精力充沛的学者来说,方博亮教授是如何看待未来呢?对于在未来商业世界施展拳脚的年轻人,他又有哪些建议呢?

对此,方博亮教授回答:“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更为精准的预测。”

在给年轻人的建议方面,他说,我始终认为让别人“追求热情”有些太过单一,有时甚至显得冲动鲁莽。我认为,一个人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然后选择适合的职业。

“比如像我,早期曾在政府机构任职,但我很快意识到那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所以,转而做学术,在学界一直深耕至今。”方博亮说,“接下来,我希望能把已经做了几年的创新与生产力研讨会,做得更加完善,并且提升自己的网球和小提琴水平。”

(图文: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微信公众号(nusbschoo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