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怎样走到今天

0
992

建国总理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出版后,引起新马两地人士关注。……一本能引起议论纷纷,开动众人脑筋,重新审视历史的书,无论好评,恶评,我认为就是一本好书。

潘星华

建国总理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出版后,引起新马两地人士关注。不少人抨击李光耀推行重英轻华政策,最终导致华校没落,南洋大学关闭,并为他贴上”华教罪人”的标签,认为这是他此生最大的污点。

640

一本能引起议论纷纷,开动众人脑筋,重新审视历史的书,无论好评,恶评,我认为就是一本好书。

李光耀说,新加坡的双语之路,是他一生的挑战。1965年8月9日,他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带着200万人民,走上一条没有路标和茫无目的地的建国之路。他最重大的使命,就是必须为这200万人民的安全和生计负责。怎样让人民吃饱饭,过好日子,是他作为当家人最伤脑筋的事。国家的语文政策,当然也必须配合解决吃饭的问题。

严崇涛在《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一位老常任秘书的回顾和反思》的书里谈到他1961年到经济发展局工作,当时新加坡的劳动队伍有10%人失业,每年还有2万5000人至3万人从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市场。

他记得国家首任财长吴庆瑞忧心忡忡对他说,每天下午1时或傍晚6时的放学时分,驾车经过学校,看见数以百计的学生蜂拥而出,他总是感到触目惊心。因为他不知道当这些孩子毕业时,该怎样给他们找工作?

去年5月吴庆瑞溘然长逝,我想,他走时应当感到宽慰。因为,今天新加坡公民的就业率已经领先于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经济体,也比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会员国的整体水平高。当年10%的失业率,已经降到今年9月的2%,这已经是全民就业的水平了。

新加坡的人均收入目前近5万美元(约6万4000新元),已达到美国的水平。星展集团分析师预测在九年后,新加坡人均收入可能达到7万1000美元,超过美国的5万7000美元25%之多。

这与1965年新加坡被迫独立那年,人均收入仅512元美元相比,增加了100倍,而且未来还有节节攀升之势!

新加坡是怎样走到今天?这条路是坎坷的,是有血有泪的,它包括了南洋大学被关闭的愤怒和哀嚎,所有方言节目被淘汰的”残忍”,”不近人情”和”多此一举”的控诉,以及每个家庭两三代人之间的联系,随方言的消失而丧失。

李光耀说:”我承认这是损失,但这是无法不付出的代价,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因为语文问题,失去优势。”

话虽然这么说,无论关闭南洋大学,推广华语运动,推出英文和华文均第一语文水平的特选学校,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距离1965年建国,都是十四五年之后的事。

6402

既然政府早就决定以英文为工作语文,为什么不立即在学校推行英文为第一语文的政策?为什么1965年11月6日政府与南大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他仍然”保证南大将永远成为独立新加坡国家之华文大学”,”保证南大不会与新大合并”?

李光耀在书中明言:”建国之初,要让75%说着不同方言的华人,另外14%说着马来语的马来人,和8%同样说着不同语言的印度人,学习一种’非我族语’的前殖民地政府语言作为共同语,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行,那样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个政治代价是我负担不起的。”

他说,当时反对以英语作为全民共同语言的声浪,是持久不息的。许多讲华语和方言的家长,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意结。他们无法明白为什么英国人统治时期,他们的儿女能从小学到大学,完全接受华文教育,而在自己的民选政府管理下,儿女却必须学习英文。他们不明白在这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社会里,没有办法不承认英语是唯一能让大家接受的中立语言,并能让新加坡立足于国际社会的语言。英文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的语文。

他说,政治是一门”只做可能做的事”的艺术,他唯一的办法是”耐心等”,等到大多数的家长都看清形势,把孩子送进英校,等到1979年《吴庆瑞报告书》发表后,才为以英文为主,华语为辅的双语比重定调,1987年才统一语文源流,全国学校(除特选学校)均以英文为第一语文,华文为第二语文。

拖延了十几年才统一语文源流,李光耀为”让许多华校生的出路受到影响,感到内疚。”但他表示即便时光倒流,也不会提早这样做,因为”这实在不是简单的语文问题,而是严重的,复杂的政治问题。我们是民主制度,一人一票。我一这样做,受华文教育者就认为我是消灭华校,会引起大骚乱。”

做”大当家”的政治考量,也许不是很多老百姓能了解。如今我们身处国泰民安的舒适环境里,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同意李光耀说:”我承认这是损失,但这是无法不付出的代价,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作者介绍


潘星华,新加坡著名媒体人,长期耕耘教育板块,对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教育状况等,有非常广泛认识和独到见解。目前更多专注新中两地的文化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