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谈东南亚互联网创投环境,真知灼见干货满满

1
1044

新加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创业,但缺乏优秀的创业者。要引进、培养更多中国的顶级人才。”

“ 新加坡创业团队缺乏执行力,创业者不应该找风,而应该是有狼性的鹰。”

“ 新加坡的环境,太难造就优秀的创业者。不该是环境造就创业,而是创业者自己创造环境。”

“创业者不一定是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想法,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团队要统一目标,有规划有方向地去努力。”

上面所有的话,都是出自资深创业界大佬的金玉良言。2345.com创始人庞升东、SCIEcommerce CEO刘剑南、风和投资创始合伙人胡猛以及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吴泳铭和盛一飞……

640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4944

我唱的都是反调子。

第一个反调是主题东南亚的风,其实我对“风”这个概念是很反感的。“风”的理论不知道是中国什么人提出来的,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总之是非常害人的理论。我在很多场合下讲过,要是寻找鹰而不是风。做投资或创业,如果去找风,会死得很惨。很多伟大的企业都是在逆风环境起来的。阿里巴巴就是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逆风环境中站起来的。所以创业者不应该找“风”,而应该是有狼性的鹰。这是第一个反调。

第二个反调是关于东南亚创业团队。过去五年,我们在新加坡看了超过100个创业团队,投资了七、八个,而最后真正成功的只有Reebonz。同时,我们也在中国、越南、以色列看,客观讲,(可能会有人砸我矿泉水),这四个地方我们看过的所有创业团队中,新加坡是相对最差的。差在哪里?我们看团队的时候看两点:细节和强悍。新加坡的团队普遍缺乏强悍,节奏非常慢。

举个例子,我们投了一个新加坡团队,最早的想法是把他们带到中国,因为我们认为新加坡有很多优势,包括眼界和沟通方面。介绍三个月后,我们问他们谈得怎么样啊,他们说会议还没约上。因为新加坡有很多习惯比如要通过Email约,然后排时间都已经排一两个月后……但创业者不是这样的,创业者应该是只要有一点点空间,就会去问“今天行吗?明天行吗……”,立刻要过去。执行力和效率非常关键。创业的都是小公司,且最重要的是效率。你们要记住,创业是小鱼,而小鱼的成功要靠快,快鱼才能吃到大鱼。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4957

东南亚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经济市场,这个命题太大了,很难一下子说到底会怎样演变、发展,每个国家和地区肯定不一样,现在没有一个神人能推测出这个地区五年内会怎么样。

但有一个问题是确定的,就是东南亚地区各个国家的人口。因为所有互联网经济、产品最重要的指标是活跃用户,而活跃用户的基础就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所以我坚信这个地区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市场。每个国家地区,不管市场(电子商务或者其它市场)有没有发展起来,一个好的创业团队会想尽办法在即使不利的环境下获得发展和利处。这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素质,我们不可能有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都准备好的时候,如果真的有这时候,早就没有轮到你的机会了。

我很赞同胡总说的,创业者需要有狼性。团队动力来源于创业者的饥饿感——可能他以前的生活不那么富有、不那么安定,或者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需要去努力的目标。一些新加坡的创业团队确实相对缺乏这种饥饿感。也许是这边生活环境太好了,或就业机会太多了?

大部分成功创业者的一个能力是无中生有。就是所有人觉得在这个时间点上做这事情是不可能的,你才有机会去做,并获得成功。就像最初的时候做淘宝,中国在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比东南亚要差很多。这种环境下尝试了很多错误的方法,最后才发现支付宝能够解决用户的信任问题。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在越南还是印尼,一定能够找到适应当地环境的解决用户之间信任和交易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我现在并不太了解,但你们作为创业者,一定会更了解这个市场。在你们去试错的时候,就会获得一些市场里面起步的优势。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009

我看了一下,新加坡的GDP大概三千一百亿美金(2.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省市排名第12、13名左右。上海去年是2.5万亿人民币,北京市2.3万亿人民币,江西只有1.6万亿人民币,所以新加坡能排到中上。但不能和中国比,不能跟中国有一样的期望。如果你在上海、北京、江西的某个细分市场,你做到一个省市的第一名,其实生意还是可以的,不是太小,一年是可以赚个1000w新币利润的。

阿里巴巴去年一年做到100亿美金的净利润,这比较难。合适的期望值,以1000w新币的净利润你觉得可以实现,我觉得就可以投资。所以现在看的是合理期望。

我现在投的三个公司,每个都投200w新币以上。其实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靠的是能够吸引来资金的顶级创业者和培养人才。当时阿里巴巴招人的策略是,只要是个人都招的,他在大街上走,只要像样的他都要的(当然是开玩笑的)。一个顶级的企业家、一个活跃的创业者群体,对区域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阿里巴巴培养了很多人出来创业,这对杭州、浙江的经济,乃至对整个华东经济的贡献都非常大。所以我强烈建议新加坡政府适度放开对中国顶级人才的引进。

中国的优秀人才,比如刚才演讲的几位,都是新移民,在新加坡生活了十五年左右,他们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被新加坡优厚的奖学金政策吸引到新加坡就学的。然后有回国的,有留在新加坡的,这部分人他的冲劲很足,能起到鲶鱼的作用,去搅动整个新加坡的创业环境。所以应该欢迎中国的优秀人才。

你看腾讯、阿里出来这么多人,其实在中国,阿里、腾讯总监级的人你拿钱很容易(估值最少1000w新币),但是他们还有很多经理级别的人物也想出来创业,那他就不怎么值钱了,那这些兄弟们就可以来新加坡创业。因为新加坡创业的人相对少很多,他起来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中国细分市场很明确,比如我有一家做游戏的公司,中国每年生产1w款手机游戏,只有100款能赚钱,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前二十款又挣掉了90%的利润,这个生意很难弄,中国其实是个很血腥的市场。但在新加坡,这个细分市场可能只有五个人在做,你把其他四个人干掉,你就赢了。所以我觉得这里还是挺好的市场。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021

我插一句,替新加坡政府说一句话,你们对新加坡政府不够了解,新加坡政府是有创业签证的。你如果要创业是有专门的签证的,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他已经做到了。

但主要是人,这些人不够强悍,不善于挖,真正的创业者要善于挖一切机会,新加坡政府有这么一个政策,你都没去挖掘,这不是政府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不要等政府去宣传,创业者是只要有一个孔都要钻进去,这才叫创业者。新加坡政府千万别去宣传,要不然什么样的人都来了,良莠不齐。只要那些专业的人,善于发掘机会的人就够了。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032

我就是马云路边捡来的(大佬,能不能别那么谦虚?),来南大这边心里很忐忑,你们学历都很高,而且很多人英语都非常棒,国际化程度很高。

我们(编者注:阿里巴巴创始人们)23岁时,我才专科学历,只是非常喜欢设计。那个时候电脑刚出来,很喜欢电脑,所以进来了。说到收入的压力,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收入压力,可是想买个电脑这样的想法还是有的。但一个电脑1w块,根本不可能买。今昔差距非常之大,那个时候就希望能去一家有电脑的公司工作,希望做跟电脑有关的事儿,所以就朝着这个方向去走。

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年轻人在向往什么。但是我觉得找到自己喜欢的非常重要。我们当时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学历,就本科吧,刚从学校出来,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埋头想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我们之中有一个灵魂人物就是马云,他有理想、有抱负,他能看得到要去做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当时也没有想太多。

但现在我看到很多创业公司是很多个MBA、硕士,大家都很有想法,太多想法有时候很多事情就做不好,所以我觉得大家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好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找到不断追求的方向,这个很重要。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044

我作为创业者代表,说一说我的观点。其实“追风狗”确实是一个太投机的行为,至少以我在新加坡创业11年的经历,我能明显感觉得出来,近几年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整个东南亚的气氛,远远比7、8年前要强得多,这是一个大的机遇。

但同时,我在新加坡接触过的很多创业者,多数的创业团队确实是非常的温和,不够真正的强悍,大部分都是这样。而且有些眼界是相对比较局限的。在东南亚区域来讲,除了Rocket、Grana真正的算是突破出来了,有比较强的执行能力,大多数的公司是相对比较弱的。

但是我想提出一点,在座的很多都是新移民的代表,我个人也是一个新移民创业者,在新加坡新移民创业者里,有些人会有非常强的不安全感,父母、家人都不在这边,没有任何的“关系”,就只能是靠自己,你能做出来你就出来了,做不出来的话,(激动飙泪……)。

我觉得新移民中还是有很多人有这个冲劲儿的。我呼吁一下广大的创业者,不要仅限于政府的一些小项目,我们一定要自己冲出来闯,没钱自己借钱。(胡猛立刻附和:优秀强悍的创业者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能挺过来。所以我给创业者最大的一个分享,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吧——要突破自己。

分享四个信条,也是我们公司的文化:

  • 第一个,真诚待人,这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的最大资本;
  • 第二个,开放和分享,这次的活动我们也是想要借助所有的资源,能让创业者、投资人有一个分享的机会,我们只有把这些机会分享出来了,大家抱团,才能够成功;
  • 第三个,反省,我们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每个人一定有非常多的不足,在未来、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比你强很多;
  • 第四个,坚持,阿里巴巴坚持16年了,我也坚持11年了,所以坚持总是有机会能出来的,但是你放弃,这个机会肯定就没有了。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054

关于盛总讲教育的问题,其实创业和教育有时候是有反比的,虽然好像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是通过我们的观察,是有反比的,教育越好,有时候创业越不成功。

案例:三年前,我们同时在看两个做餐饮的团队。一个是在越南的,这个越南人当年是难民,来到了美国,跟随妈妈一路开餐馆;另外一个是新加坡团队,这个团队非常豪华,都是从一些大公司出来的,而他们在中国市场开,明显比越南市场大很多,感觉是个非常有经验的团队,很多个“CEO”,他们还给自己开工资,十几万新币的年薪,但还是说比以前的低很多,以前赚100w年薪。我算了一下要满足这些“CEO”的工资需要开12个店。但是越南这个创业者,他自己零工资。现在三年过去了,结果是——刚开始我们给越南这个餐馆投了7间,而如今已经有了100间店,现在是越南最大的餐饮企业,比越南的KFC和麦当劳大。三年后,我们没有投的那个新加坡团队,现在已经关门了,所以我讲教育和创业这个反比,我觉得NTU需要反省一下。

qq%e5%9b%be%e7%89%8720161003165105

 

我要反驳一下,新加坡的创业者他们有优势也有缺点。打个比方,我们有一间公司,它是一个二手交易平台,它的交易量现在比阿里的咸鱼网,京东的二手网站加起来的交易量还高,原因是它在新加坡、台湾、澳洲、香港交易量非常高,我们发现它的品牌诚信度非常好。它是由新加坡人所创立的,这里的品牌有一点新加坡诚信的概念。

在中国效益非常低,第一中国人喜欢买新货,第二点,他们觉得网络上买卖很多假货。但是他们在我们这个二手交易平台上面,觉得卖假货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他有一个社群,网络效益非常高,所以这是新加坡企业的特色。

当然我也有同感,我们新加坡企业家对周边环境的关注没那么敏感,只对新加坡本土的问题比较了解,没有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越南、印尼当地企业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仅去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还要去印尼、越南、泰国花一点时间了解当地的电商问题、支付问题。

主持人:狼性的缺乏,狼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吗?还是说是与生俱来的?

胡猛:我只是从经验出发,过去我们看了很多团队,跟环境有关系,这个不是与生俱来的。你说以色列的人为什么有狼性,因为那个环境。以我们自己为例,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我在几个城市跑,如果我在新加坡待久了,我很可能会慢下来,我到香港呆得久,我就会快起来。所以是这个环境,人的弹性是很大的,人的性格是一个范围,但是你最终的性格定在哪里,取决于你周边的环境。

新加坡代表:我觉得狼性非常重要,可是国际观在电商企业中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发现新加坡企业家对国际观的灵敏度比较高。新加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有印尼、印度同学,所以他们在跨国的国际化方面,语言、文化方面有优势。

我也见过很多中国企业家,我们在东南亚看过三类企业,一种是克隆的企业:将美国、中国的企业复制到东南亚;第二种,变种人,把本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第三种就是外星人,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我觉得很多外国的企业,包括中国,很多中国企业把他们的企业(聚美、唯品会等等)搬过来做,可是你要明确东南亚那个市场非常不一样,如果你把狼性运用在不对的模式上,那个错误将被扩大化,所以我发现,新加坡企业家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狼性,国际观比较灵敏,他的大方向对了,从新加坡扩展到周边国家的几率还是蛮高的。

主持人:这就是回到庞总最早讲的——方向正确、执行力又强;方向错误,执行力强,结果发现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剑南刚才提到了Rocket,这个在东南亚至少在运营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从执行力方面说,Rocket能做到的我们大家都能做到,不难——出了问题不要找借口,对待下属要就事论事严格要求,对自己的业务有详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把东西不断的向上推。但是为什么我从Rocket出来以后,发现很多团队,普遍在节奏上面有点慢?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以前有些新加坡的员工,起初过来的时候懒懒散散的,但是把他丢到这个团队里面,三四个月后,出来就是一条狼。

问答环节:

观众A:我觉得有时候理念不同也是个问题。我在新加坡培养了一个习惯就是——较真儿,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哪怕再多花一点点时间。但中国的同事就认为我给你一个时间点你就必须要做完,不能延迟,就算做错也要做完;但是Lazada在东南亚做得已经很大了,如果稍微做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结果就是我的德国同事很不理解我,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和中国方的同事好好交流。所以我想问下,这个应该怎么办?

吴泳铭:时间点、紧迫性以及做完了以后的重复迭代和修正还是会越来越重要。

你刚才说的这个事情做好、做对,或是在一定的时间点内做出来,不管是做错还是做对,这个事情在事先是没有办法判断的。

那为什么会说大家会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呢,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竞争不够。

如果一个地区,做这个领域,只有你这一、两家企业的时候,你有这个机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将这个方案做成让你自己满意的方案,哪怕是晚几天,哪怕是等到环境更好一点,或者找到更好的人将这个方案补充的更完美。但我觉得中国互联网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同样一个模式可能有上百家企业在做,这是大家养成的一个习惯。

最后,我也很同意胡猛说的,人的弹性是非常大的,最关键还是和竞争环境有关。

在中国市场,比如,我们第一次“双十一”的时候(2011),很多东西都不完美,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要做出来“双十一”。在这个不完美中,每年可以有一些迭代,每年都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去年“双十一”我们开始做电视晚会的配合,效果也不错,但其实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我们在今年就会有很多的改进。

去年我们在做“双十一”晚会的时候,京东也在做,但是他们比我们晚了1个月去想这个事情(当然做的很烂了),但是从竞争角度上,我也很佩服他们,他们就是要做啊,“虽然我是抄的,但我就是要做啊,双十一之前要把它做出来”,我觉得这个就是竞争的压力,我觉得没有什么对或者错,当你如果有这个机会时间去准备的更充分一点那你就去做,这是说你比较幸运。

在东南亚、新加坡这个市场上,竞争者没有那么充分。但我觉得世界是平的,越来越多的公司产生,导致的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而且大家都是跨区域竞争,所以我相信,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时间点、紧迫性以及做完了以后的重复迭代和修正还是会越来越重要。

新加坡代表:我非常赞同他对于“竞争”的说法,我们在印尼投了一个公司,是一个摩托单车送人的公司,也送菜、送货,什么都送。在中国应该就是几个公司的重合吧,而且在中国,每一个垂直都有可能存在十个竞争对手,而我们在印尼发现没什么竞争对手,什么都可以做。反观我们在中国,最近我们投了一个公司,刚刚宣布出来,就有一百家有类似模式的公司在跟你竞争。在印尼,我们做十个垂直,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

不过,我也是觉得竞争会变得非常的激烈。

观众B:我是南大创业创新硕士毕业,也是新加坡的创业者,作为一个新加坡的创业者,我们在本地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包括有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儿的池塘不够大,我们的发展很受限,所以我们很渴望祖国这个够大的池塘。但是,在这里我们可能会获得像NTU、NUS这些足够强的精尖技术,我们可能还有的优势就是国际化的优势,但我们想回去,我们又有一点点胆怯,所以对于我们这样“混血”的孩子,如果想回国创业的话,我想听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庞升东:如果你在犹豫的话,你就别回去。

观众B:追加一个问题,如果回去的话,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庞升东:因为你在犹豫,我觉得你还是别回去了。

胡猛:你们刚才问的问题都是“创业”,但是在座的大家不是创业者,你们首先是个“人”,所以你们考虑问题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不是从“创业”的角度去考虑,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创业的,首先这一点你们要搞清楚。

第二点,新加坡虽然做创业不是很好,但其他方面是非常好的,你在这做个大学老师非常好,你去读个PHD也很好!为什么非要去创业呢?为什么非要回中国去创业呢?这个不对,新加坡还是有非常好的地方,没事去做个金融机构、律师机构、做个医生也是不错的,在这儿做医生肯定比在中国安全。所以说,不是非要去创业的。你不要动不动就去想创业的事情,一定要先从人的角度去想。

观众C:关于创业的狼性,我们的行业是做量化对冲基金,是新加坡监管局批准的一家量化对冲基金,在亚洲地区算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因为在美国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所以我们团队大部分人都是在美国、澳洲、英国这些地方读书,然后来到新加坡创业。

“狼性”和“国际化视野”问题,因为我们可能要面对来自香港的竞争或者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想问下各位大佬,您觉得新加坡的创业环境和香港的(金融环境、资本环境)创业环境,优劣势在哪里?

新加坡代表:(我以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所以可以说点儿)首先你一定要看你的市场聚焦在哪里,如果你的市场还是大中国区域,那我觉得在香港的还是比较有优势。在东南亚的商机,要比在中国的多很多,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已经做到很极致了,问题是在东南亚这边没有数据的资源,不像京东、阿里他们有这些交易量的数据,在东南亚方面的数据还是非常欠缺的。

第二,银行也开始感觉到创新的压力,东南亚银行已经开始在这方面有警觉性了,但这也是一个好处,不构成什么竞争对手,所以主要看你市场扩展在哪个方向,如果是比较迎合中国的话我觉得在香港的发展会比较好。

 

1条评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