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新加坡

70
2181

《一口气读完新加坡》是我历时三年完成的,2011年第一季度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通过这本书,希望能为大家介绍一些新加坡的历史,也包括我个人对于新加坡的感受与理解。

      限于篇幅与时间,我会陆陆续续地将这本书的内容放在博客里更新。
      特别感谢好友殷智亮先生帮助做了大量编辑和文字处理工作。

 

第一部分  古代新加坡

     
     有关“新加坡”地名的考证

早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期,新加坡岛上有一个部落叫做叫“Temasek”,其意为“海城”。一位来自巨港的王子,由于躲避风雨而来到Temasek,他看到一个动物,以为是狮子,遂将此地成为”Singapura“。在马来语中,“Singa”即为狮子的意思,“Pura”是地方之意。于是后人将此地称为”新加坡拉”,也称”狮城”。

到了公元1330年前后,有位来自中国的商人汪大渊到达新加坡后,根据Temasek音译将这个部落称为”淡马锡”。于是,淡马锡(Temasek)的名称就沿用至今,被用于命名一些街道、学校、大厦甚至是公司,成为新加坡人家喻户晓的名字。[1]

自古至今,有关新加坡的历史文献记载并不甚多,但涉及到新加坡这一地域(水域)或相邻地区的名称却又不少。上面这段文字所记述的”新加坡”与”淡马锡”两个名字的来历,是每个新加坡人都耳熟能详的。有关新加坡的其他名称,我们将在下面按文献所记载的大致顺序逐一提及。[2]

皮宗

《汉书》[3]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4]黄支国,指今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Chennai)(原名马德拉斯,Madras)附近。皮宗,指今新加坡一带,也有学者认为是新加坡与苏门答腊之间的皮散岛(Pisang,马来语意为香蕉)。或亦有他指。

蒲罗中

又作蒲芦中,或略为蒲罗。

《通典》[5]卷一八七:“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今云南郡地。西南千五百里徼外[6]。”“又扶南土俗传[7]云:”拘利东有蒲罗,中人人皆有尾,长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并西南,蒲罗盖尾濮之地名。”《太平御览》[8]卷七八七:“《扶南土俗》日,拘利正来行,极崎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其俗食人”。

从《通典》中的方位距离描述看,似非指新加坡,但是也有认为”蒲罗”为马来语Pulau(岛)的译音,”中”为Ujong(尽头,海角)的译音,”蒲罗中”合起来意为(马来)半岛尽头的岛,指即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柔佛(Johore)一带。或亦有他指。

龙牙门,凌牙门,龙牙山门

《诸蕃志》[9]卷上三佛齐:“在泉之正南,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经商三分之一始入其国”。

《岛夷志略》[10龙牙门:“门以单马锡番西山相交若龙牙,门中有水道以间之”。

《元史》[11]卷二九:“(延祐七年九月甲辰),遣马扎蛮等使占城、占腊、龙牙门,索驯象。“

《瀛涯胜览》[12]满刺加国。“自占城向正西,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入门往西行,二日可到”。龙牙门或指岛屿,或指海峡。作为岛屿名的龙牙门应指新加坡。至于作为海峡名的龙牙门,所指则往往因时代或载籍的不同而异。一说指新加坡海峡,或专指新加坡和绝后岛(Blakang Mati)之间的石叻门,即岌巴港(Keppel Harbour)。一说指林加海峡。也有的主张宋、元时的龙牙门指新加坡海峡,明以后则指林加海峡。也有的认为最初仅指石叻门,后来才成为新加坡海峡主峡及其南的广阔海峡的泛称。

51d52c87h98012826ad3a&690

《岛夷志略》称新加坡为龙牙门,乃因矗立于岌巴海峡入口处有峭石似龙牙而得名,此龙牙石

1848年因发展岌巴海峡航道而被铲除

 

单马锡,淡马锡

单马锡也称淡马锡,也有误读为牛单锡,《岛夷志略》道:“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一般均认为即《爪哇史颂》[[13]Tamasik的译音,新加坡出土的十三世纪的碑铭作Tamasak,《马来纪年》作Temasek,为新加坡的古名。也有的认为指马来西亚的柔佛(Johore),或兼指新加坡,柔佛。该名之来众说纷纭,一说源自马来语tasektasik(意为海),一说起于梵文tamarasa(意为黄金),也有的认为系受圣经中大马士革(Damascas)地名的影响,或因马来半岛南部民族Orong Tambus而名。

51d52c87h980128917087&690

《郑和航海图》中,上部靠中间位置的小岛即为淡马锡

 

       新加峡

  又作新加步峡,新加坡辣峡。《职方外纪》[14]卷一,有记载新加峡。即今新加坡(Singapore)海峡。

星忌利坡

《南洋蠡测》[15]:“南洋之间有万里石塘,…塘之西为白石口,附近有一埠,四面皆山,一峡通进。…十余年前英吉利据此岛,一名之曰星忌利坡”。即今新加坡。

新加坡

又作新嘉坡,星嘉坡。此名最早见于中国载籍为清道光十年陈乃玉《噶喇吧赋》[16]论中,有新加坡之名。王之春《国朝柔远记》[17]卷四作星加坡、新嘉坡。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三三、三三八、三三九。《清史稿》[18]卷一三六、一五三、五二七,均有指今之新加坡。

旧柔佛,息力,昔里,息辣

《清朝续文献通考》[19]卷三三三麻刺甲:“又南端一小岛,旧名息力,英人名曰新加坡,…亦在通道也”。《海录》[20]卷上旧柔佛:“旧柔佛在邦项之后,番人称其地为息辣,闽粤人谓之新州府”。一般均认为指今新加坡。息力是马来语Selat(海峡)的译音,源自柔佛海峡的马来名Selat Tebrau。也有的认为《海录》中的新州府,是兼指马来西亚的新山(Johore Bahru)。  

星洲

南洋名士邱菽园[21]1898年主编《天南新报》时,又给了新加坡一个雅号“星洲”,沿用至今。

除 上述这些名称外,还有学者认为”摩诃新”、”多摩苌”、”罗越”、”长腰屿”、”萨卢都”、”柴歷亭”、”升宝龙山”、”石叻”等等这些名称也都有记载可 查指新加坡或其附近相邻地区。虽然很多古籍对新加坡之论述,没有十分精确的地理位置的描述,但我们仍能从这些或明确或模糊的名称记载之中感受到新加坡这片 土地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



[1]让全世界都熟知「淡马锡」这一称呼的应该是新加坡政府100%控股的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知名度最高也最神秘的企业。

[2] 下述有关新加坡的古代地名,部分选自柯木林先生的“古代新加坡的地名”一文,原始出处为《古代南海地名汇释》,由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撰。

[3]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写于公元一世纪。

[4] 公 元一世纪前后,商船从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沿越南海岸向南,经新加坡,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缅甸至印度马德拉斯,再向南至斯里兰卡,在该地将丝绸等物换 为珍珠、壁琉璃等奇石异物。丝绸等物便由斯里兰卡转运至欧洲罗马帝国,形成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程不国即指斯里兰卡。

[5] 《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200卷),杜佑撰,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6] 徼jiào外,指边界。

[7] 《扶南土俗传》,早已遗失。三国吴时,康泰撰,成书于3世纪30年代。扶南,今柬埔寨古代名称。

[8] 《太平御览》,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部书(1000卷),由李昉等14人编撰,始于宋太平兴国二年,成书于八年(公元984)

[9]《诸蕃志》,南宋赵汝适撰,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

[10]《岛夷志略》,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撰,成书于元順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

[11]《元史》是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二百一十卷。由宋濂、王濂主编,成书于明朝初年(1369)。

[12]《瀛涯胜览》,成书于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著者马欢为明代通事(翻译官),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13] 《爪哇史颂》,1365年,爪哇宫廷诗人普拉班卡写的一部爪哇史诗。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在此书中。

[14]《职方外纪》,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共五卷。

[15]《南洋蠡测》,蠡读,颜斯综著于1842年。

[16] 《噶喇吧赋》,清道光时期陈乃玉著,1830年。噶喇吧,今印尼首都雅加达。

[17]《国朝柔远记》,又名《国朝通商始末记》、《中外通商始末记》,《清朝柔远记》,编年体对外关系专史,二十卷。清王之春著。光绪五年(1879)左右完成初稿。

[18]《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至1927年初步完成,共有536卷,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帝(1616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911年)共296年的历史。

[19]《清朝续文献通考》,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清代刘锦藻撰,以个人之力完成,十通之一。本书续《清朝文献通考》,据清代实录、会典、则例等资料编成,于1912年成书。全书400卷。

[20] 《海录》是记述当时海外邻近国际航线的各国、各地区、各城市见闻的著作。对南中国海岛屿、航线的记述,对研究19世纪初中国南海海疆具有重要价值。是清代记述世界各大洲、各国、各地状况最多最全的著作之一,是清代最早记述西方工业文明的著作之一,对近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21] 邱菽园,(1847-1941),原名邱炜萲xuān,乳名得馨,字萱娱,号绣原、啸虹生、星洲寓公等。清同治六年举人,为康有为“拜门弟子”。清末中国早期革命家,新加坡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学者、诗人,有星洲才子之称。

70 意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