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看中国】中国吸引人才难,怎么破

0
785

新加坡眼按:近日,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蓝皮书显示,79.87%的学成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数据令人振奋,不过中国仍然面临人才外流和吸引海外人才的难题。新加坡眼特约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高级研究员马亮博士对此发表见解。)

通过一系列大手笔、多阶梯和全方位的人才计划,中国在破解人才外流危机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力海外人才的回流和招引。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79.87%的学成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其中女性占59.16%。尽管中国官方披露的数据令人振奋,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人才外流和海外人才招引的双重难题。

640

从1978年到2015年底,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为404.21万人,累计回国人数为221.86万人,即有约55%的留学人员学成回国。2012年以来的调查表明,每年有70%至80%的出国人员选择回国。换句话说,考虑到出国和回国的时间差,以及投资移民和婚姻移民的可观人数,中国属于典型的人口净流出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人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滞中国人才工作的巨大挑战。

640(2)

首先,海归的光环已经慢慢褪去,出国留学人员未必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主要是因为海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经济色彩日趋明显,许多海外大学的学位有钱就能上,沦为只要出钱就可以“买文凭”的教育机器。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都有财力资助子女出国留学。一些无法在中国考取优秀大学的学生,往往选择出国“镀金”。一些海外大学的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常常一个班里超过一半的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往往不过关,课堂作业和考试论文不得不仰赖网上“枪手”代劳。可以想见,这些留学生很难在海外生存和发展,回国是不得以的选择。

640(3)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在北京就业落户的留学回国人员,主要选择国有企业、民办企业、外资企业、国家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等工作。留学回国人员选择创业的比例并不高,而更热衷于在“体制内”安稳工作。鉴于海外留学鱼龙混杂的状况,用人单位对留学人员的认识也在悄悄变化,而不再像过去一样都会“高看一眼”。许多人提醒,中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提早回国就没有位置,一定程度上对留学人员产生了恫吓作用。此外,留学人员也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脱颖而出。

640(4)

其次,中国是事业发展的沃土,但却可能未必是宜居乐活的家园。许多中国大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包括环境、交通、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难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大城市的雾霾程度一旦加剧,第二天在网上搜索“移民”的人数就猛增。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审查,以及许多不合国际惯例和规则的做法,也让留学人员无所适从并付出代价。许多回国人员都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似乎很难求得平衡。实际上很多留学人员家庭的男性回国发展,女性则留守海外,形成候鸟式迁徙的“海鸥”现象。一些人调侃他们是“内在美”(内人在美国)或“海外妈妈团”,其中也映射了中国留学人员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巨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则是难以适应的生活环境。

640(5)

尽管调查显示海归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但不应忽视的是出国人数中的男女比例失衡。“女海归”回国的涌现似乎令人费解,因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单身女性在中国很容易沦为“剩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少独生女迫于父母压力而选择回国。此外,人情社会的交往负担很重,让许多习惯了海外国家简单交际的人们感到身心疲惫。许多人开始对“好脏好乱好热闹”的中国社会感到迷茫,越来越向往“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海外生活。种种迹象表明,糟糕的生活环境已经开始侵蚀人们对母国的忠诚,可以预见许多有能力的中国人会被雾霾、拥堵、上学难等类似问题驱走。

640(6)

在全球人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情形下,如何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就成为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课题。与过去依靠人身束缚、道德感召或爱国教育等手段要求人才回国不同,现在人才可以“用脚投票”,需要通过事业前途和生活前景大力吸引。诚然,许多留学人员仍然期望回国发展,以便让子女接受中国文化教育,避免他们成为不懂华文和不谙中国文化的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但是,如果同人才发展相关的配套工作和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很难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即便是吸引了人才,也可能“人在曹营心在汉”,留得住人而留不住心。

640(7)

 

作者:马亮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感谢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