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组屋区,出租房偏少,难怪比中国好管理

0
1335

工作需要接待一批来自帝都的社区干部。在新加坡组屋区走动时,他们发现20来年的房屋,依然维护得宜,至少看起来很新;不管是居民楼、游乐场还是车库等,都收拾得井井有条;迎面碰到的居民,也都乐于打招呼寒暄,气氛一派祥和。

640

▲就是这些组屋啦

有人感慨了~~这些屋子,还真看不出建了那么久;没有人乱扔垃圾吗,邻里也不吵架?

就向他们解释:

组屋区的居民,一般都积极参与家园建设,比方说原则上,至少5年就要翻新屋子,小规模或者中期的都有可能。那至于是否要做,翻新到什么程度,包括房屋外墙刷什么颜色等,都由居民自己开会投票说了算。只要75%的居民达成了共识,那就做。国库资助,居民出小钱得益,共同维护的效果就是杠杠滴。

既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意见,那基本面就定了,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居民叽歪吐槽的可能性。多数人同意做的事,少数人反对也不成。

6402

当然也有素质低,乱扔垃圾或者吵架的。但,少!毕竟一起住了十来年,低头不见低抬头见,但凡要脸的,谁也不好意思太坏了自己的名声。

没曾想这个话题引来更多人参与讨论:

一个人说——我们片区的居民,邻里关系淡漠得很,至少1/3的住户是外地来的租户,大家进出各忙各的,一来脸孔不熟,二来对社区没有归属感,工作难做!

就拿开会来说吧,居委会真想召集屋主商量个事情,能来一半就谢天谢地了。想要像新加坡这样,75%的居民投票通过的组屋翻新项目,就着手进行,简直是天方夜谭。

另一个人就补充了——要是我们那里的居民,也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由多数人统一决定的事,少数人循众服从,那我们的工作,也能好做多了。

看来一个很不同的客观情况就是~~新加坡不像中国好多城市那样,有那么多的出租房。

6403

中国那么多的出租房,几乎都是因为屋主是城区扩建过程中的拆迁户,他们在老家被夷为平地后,以面积换面积,到头来每户人家都能拿到了好几套经济又实用的楼房。毕竟一家人住不了那么多房,就把它们租出去。反正外来人口那么多,市场需求总是旺的,租出几套住房后,甚至都不怎么需要工作了,以房养家就好。

这就必然导致辖区内外来人口特别多,缺乏归属感,不好管理的问题。

要问新加坡的组屋区管理,怎么就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首先要说的是,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可没那么好命,能同时拥有多套房产。

因为讨论的是组屋区管理,新加坡的私宅部分,以下就不说了。

首先国家政策规定,每个新加坡人的名下,只能拥有一套组屋(类似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用来自住安居乐业。如果你还不太懂组屋的使用手册,建议先读这两篇:

既然组屋仅供自住,你拿什么去出租?这样的国情就决定了新加坡的组屋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户实在有限!当然也有不少屋主,租一两个房间出去帮补家用的。但因为屋主一直都住着呢,对社区的归属感可不会减弱。

6404

▲新加坡社区活动丰富多彩,副总理张志贤(左)到场参与

有人要不服气了~新加坡之前也有农村,可没那么多高楼大厦的,肯定有拆迁的现象吧,啥说法?

没错,新加坡有拆迁。尤其早几十年,政府征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受国土面积小、土地稀缺的国情限制,一个比较统一的做法就是,按市场价拿钱买断!

不少人知道,在新加坡西部有个宝莱坞有机农场—-新加坡农场的数量实在有限,可能两个巴掌就数得过来了—-印度裔女农场主Ivy Singh就曾自爆,从小家境优渥,爸爸可是号称“四美地王”的,小时候那边有一整块地,都是他们家的产业。后来政府要发展那里,就按市场价全买了下来。当时的市价也是便宜,好大一片地,也就卖了几十万新币。

6405

 

▲敢说敢做的Ivy Singh

这就是新加坡政府的精明所在了。能拿钱解决的问题,绝不动用稀有的土地资源。原则上,每个新加坡成年人,可以拥有一套组屋,这是政府能保证的。至于拆迁后拿到的房款怎么用,就看你个人的投资能力了。虽然不能再买组屋,大可以去买公寓、甚至更高级的有地住宅……,这先略过不表。

一方面新加坡组屋的出租供应量实在有限,另一方面对外来劳动力有诸多限制,需求不会那么旺热,比方说招收多少客工,可不是随便说了算,雇主得根据劳动力的比例来;对WP租住组屋也有规定,不少客工是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宿舍里……

由此看来,新加坡组屋区的人员组成,相对中国而言,就比较单纯,理论上好管理多了。当然这只是外行看热闹的一点感悟,实际操作起来,应该也不容易。新加坡的社区工作者如有话说,可在评论里发表意见。

(文:短发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