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国人”?或其他?

0
1357

几个月前,当我接到南洋学会邀请,为9月28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海外华人文化和政治认同为题作主旨演讲时,我处身的城市——香港——尚是安定繁荣,与新加坡同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营商及移居城市。

大家所熟悉的香港——安定、繁荣、自由、富有创意。

想不到过不多时,六月风暴突起,示威群众频频游行,并且攘成暴乱,冲击政府和警察,又鼓动罢工、罢市、罢课,阻塞交通,影响生计,使香港突然好像沦为满地硝烟的战场,成了一个躁动不宁的城市。

 

根据《立场新闻》报道,一群白衣人士7月21日晚上在元朗西地铁站向市民及记者施袭,用木棒等武器围殴市民记者。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9月2日中午在Facebook发帖,说“昨晚回到香港,因路上拥堵,花了三小时才回到家。见到路上指示牌被涂鸦,心中难过。”

(李晓颖摄)

9月2日夜晚,有大批香港市民到太子站献花,防爆警察到场驱赶,又冲入人群中拘捕,喷辣椒水,施放催泪弹。现场不断发生冲突。(李晓颖摄)

反观新加坡,这些年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深受国际企业公司的青睐,在投资、营商、教育、创新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令躁动的香岛嫉妒和羡慕。

 

外国旅客在机场被堵,回呛:“好好找份工作,好好干活吧。”

以当代情况而论,新加坡和香港的政治环境不同。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之后,透过学校和社区着意地培养年青人的国家意识,数十年下来,“新加坡人”对自己的国民身份引以为傲者大不乏人;另一方面,香港则由1997年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部分人称自己为“香港人”,也有一部分的人叫自己做“中国人”,更多的和更普遍的称呼是“中国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国人”。在香港,“国民身份”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自从2014年反对“国民教育”运动开始,“国民教育”就被很多香港人看为亲G政府的“洗脑”教育,备受各方批评。
然而,从历史上来说,这两个海岛城市的兴起,都有很多共同之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经过英国长期殖民统治,而两地的人口有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南部的移民。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由马来半岛南端的渔村小岛,经过英国殖民政府的经营和开发,从中国和印度大量引入劳工,又开放港口,鼓励通商,经过百年肇建,成为大英帝国在远东的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1963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成为马来联邦的一员,1965年被逼脱离联邦独立,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小之一的独立国家。
新加坡总统府,建于1869年,是当时殖民地总督府。
至于香港,则在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开展之时,于1841年为英国军队占领,而鸦片战后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沿海五口,并且割让香港。后来英国殖民统治势力逐渐扩张至九龙半岛(1860年)和新界乡村地带(1897年)。新加坡由1819年到1863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度过了144年,而香港由1842年至1997年,在英国统治下共过了155年。在后殖时间,这两个城市和英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在行政、教育、文化各方面明显地仍然受到英国的影响。
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
本文拟从移民史及文化史的视角把英国殖民统治下困扰华人的两个重要问题重新提出来思考一下。而挑起我的思绪者,正是近日香港城中的动乱躁动的海岛。虽然这篇论文的缘起是出于对现实的关怀和忧虑,不过,我到底是个学历史的,得从历史谈起。

1919年,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大学举行第三届荣誉博士学位颁授典礼,其中一位获授此项荣誉的,是来自另外一个英国殖民地新加坡的林文庆医生。

右二穿西装蓄须者为林文庆医生,背景为晚晴园,是同盟会南洋总支部,也是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基地,有三次起义就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在林文庆医生的答谢词中,他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其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都值得只著意栽培专家及技术人员的现代大学参考和借镜。另一方面,他也强调香港大学作为英国精英文化的代表,向中国展示西方文化优美的一面,可以说是英国给中国的一份最佳礼物。与此同时,他也明确地表示他是英籍华人,支持英国在新加坡建立的殖民政府,并成为立法局委员,对“英皇华人”(King’s Chinese)的身份,一点不以为耻。对他来说,文化认同和政治取向并不构成矛盾。

本文就以林文庆的演讲辞作为引子,以百年前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两个英国殖民地新加坡和香港为背景,考察这两个城市中的华人对政治和文化的看法及态度,包括两地的“儒学/儒教运动”和对殖民政府造成威胁的政治骚乱在这两个华人移民人口众多的城市,经过了一段颇长时间的英国殖民统治,有认同英国的,向慕西方文化,但也心恋故国的和反殖思想的;更有在中西之间游移往返、取向及态度都比较复杂的一群。本文希望透过聚焦两地几位华人社会代表人物的分析,探讨政治取向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文章的末了,我会回到当代的情况,作出个人的反思。

此文为梁元生教授演讲摘要。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将在9月28日南洋学会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的主旨演讲。

南洋学会,原名“中国南洋学会”,成立于1940年3月,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由新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国学者姚楠、许云樵、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李长傅、韩槐准、关楚璞等创办。学会主要出版《南洋学报》《南洋学会丛书》等,为学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学会也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和研讨会,邀请对南洋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参加。

活动信息

活动标题:“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南洋学会成立80周年暨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活动时间:9月28日(周六)9:00-18:00

活动地点:217 Queen Street, Singapore 188548,中国文化中心4楼剧场

活动流程:

9am:来宾签到,入座

9:30am:南洋学会会长陈荣照教授致开幕词

9:40am:主宾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致辞

9:50am:主旨演讲

“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

主讲: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1am:第一场论坛:东南亚华人移民与信仰

新加坡清朝古墓/ 恒山亭研究

主讲:丁荷生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许源泰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高级研究员)

从祖先到先人:新加坡的中元节和万缘胜会

主讲: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化乡”到建构“公民社会”:新马徳教紫系与华人社会认同的演变

主讲:陈景熙教授(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暨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pm:  中午休息

1:45pm:第二场论坛: 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

主讲:王廷信教授(东南大学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缅甸华人戏剧发展概论

主讲:石峻山博士(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系讲师)

后殖民时期马来亚潮剧改革与新马社会主义运动

主讲:张倍瑜博士(澳门大学历史系) 

4pm:第三场论坛: 东南亚政治经济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经济与印度-太平洋地区之安防竞争

主讲:李明江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中国项目部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地区

主讲:余虹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一带一路”与中马关系:机遇与挑战?

主讲:胡逸山博士(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 SIIA高级研究学者)

可以电邮报名[email protected]

欢迎大家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