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等好事,莫如读书。而在新加坡,“读书”可以说是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了。因为你身边有许多图书馆, 它们能够满足你读书的需要。
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加坡有“四多”:学校多、庙宇多、民众俱乐部多(相当于中国的乡镇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多。一个相当于中国的二线城市,竟然有26座公共图书馆,几乎布满了全国,人们看书很方便。特别是,许多图书馆,都单独设立“儿童图书馆”,方便儿童阅读。而每一个组屋前后都有锻炼的场所,同样,也都设立幼儿或儿童游乐场所。可见,新加坡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0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国家,面积没有中国的许多县的面积大,但是却有国家办的公共图书馆26座。笔者住的的地方,不远的东边就有裕廊东图书馆,西边有文礼图书馆等等。
图为新加坡的图书馆,坐满了阅读的人。
一是凡是公民都有“借书证”,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证就是“借书证”,而每一个新加坡人,一出生就可以办理身份证。而且父母给新生幼儿注册会员后,国家图书馆就免费送育儿礼包。
二是国家办的图书馆,基本上每天都开放。双休日一般都是“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坐满了埋头读书的人。
三是不管你在哪一家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都可以随便在任何一家图书馆还,还书全部是自动的,24小时开放,只要在任何一家图书馆,把需要还的书,往窗口一丢,就完成还书的手续了。
近年来,在新加坡的生活区内,许多组屋的一楼,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许多“组屋图书馆”,(因为不是公办的,也没有“命名”,笔者姑且称之为“组屋图书馆”。)
原来一些人把自己“用不上”的书籍,家中又没有地方,都丢弃了。 对自己“无用”的书籍,也许对他人有用,于是自发地形成了组屋“图书馆”。
在这些 “图书馆”里,没有管理人员,没有借阅手续,图书馆的告示上说:这些书籍,人们都可以免费拿走阅读,阅读时保持安静等等。阅读后都自觉放回原处。在新加坡的公共场所,晚上的照明是一夜都不关灯的。无论白天晚上,都可以来看书。
笔者居住的东边和西边,都有这样小型的图书馆。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读书,而且不需要办理任何借阅手续。这些书都是居民们把家里多余的书籍拿出来的,供大家阅读。一般人在阅读后,都自觉地放回原处。
因为这些图书馆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也没有统计过,所以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座,笔者估计,起码有上百座。这里主要是儿童读物,也有教科书、健康保健书、工具书等等。
在新加坡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学校图书馆” ,供学生和老师阅读书籍。另外,新加坡还有众多的“民众俱乐部”,俱乐部主要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每天都开放,其中阅览室里都有报刊杂志,供人们阅读。
新加坡的图书馆,在“政治上”,基本上没有“黄赌毒”。图书馆里也基本上没有有关政治方面的书籍。人们出国后,有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负能量”的报刊或者书籍,所以,中国海关把防止人们出国把“反动出版物以及“黄赌毒”的报刊杂志书籍带回国,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新加坡的图书馆里,你看不到“政治反动”或者“低俗下流”的书籍。宗教方面的书也很多,但是没有邪教方面的书。
图书馆里主要是经济、科技及文学方面的书籍,而儿童文学的书籍占多数,同样,英文书籍也占多数 。
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主要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如诸子百家的著作及述评等等。
第二类主要是民国期间的作品,如胡适、张恨水、林语堂等等,居然还看到了胡适写的长篇小说。但是没有看到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书。
第三类是港台作者的作品。在中国,人们一般看到的是港台的电视剧等等,如琼瑶、金庸等等人写的电视剧, 图书馆里他们的小说很多。看到这些书后,才知道这些电视剧都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想不到的是,在图书馆还看到周杰伦写的长篇小说。
大陆作家的文学作品很少见到,现代作家如莫言等人的书也没有看到,倒是看到我的朋友圈的一个朋友,陈秉安的《大逃港》的书,也许新加坡与香港关系密切,所以有关香港的书籍人们也关注。
经济类书籍也比较多,如介绍中国民营企业的书籍,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华为、小米,还有就是海外华人的创业故事,如李嘉诚等等。 其它的类书籍就是宗教、健康等等。
笔者曾经在这里看到一本基辛格著的《论中国》一书,里面有基辛格陪同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及中美联合公报是怎么出台的一些内幕,这些资料都是十分珍贵的。基辛格在书中引用尼克松的预测说:
“虽然中国局势混乱,又一穷二白,但是中国人民有这样卓越的才能和力量,中国以后一定会跻身于大国行列。要把8亿中国人放到一个不错的制度之下,他们就能领导全世界。”
中美能走到一起是时代的必然,但是,此事能够进行的那么果断,弯路走得那么少,就要归功于两位领导人的才干了。
图为《论中国》书中插图
在新加坡所有的图书馆里,几乎看不到宣传战争胜利、宣传领导人伟大等等作品。
网上有一幅图片:当你拿起书时,你就会放下手中的枪。新加坡为什么那么和谐?大概也离不开图书馆多。
其实,图书馆的书也要有选择,如果天天给你看战争题材的书籍,你可能也想要迫不及待地上战场了。所幸的是,新加坡的图书馆基本上看不到战争题材的书籍。
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期间,也曾经大力提倡读书,不少乡村都建立了“农村文化室、阅览室、图书馆”等等,但是不少地方没有坚持下去 。
中国很多人也有多余的书籍,我的一位朋友,著名作家刘湘如,前不久就把他的作品和一些藏书捐献给他的肥东母校,深受大家的好评。
还有,几年前曾经有人提出过:小学教材循环使用,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不了了之。不少人虽然不像刘湘如那样有很多书籍,大都数人少量的书籍还是有的,现在这些书籍都当作“废纸”卖了或者丢了确实太可惜了,中国许多基层的社区、乡村,能否把它们“废物利用”,集中起来,像新加坡那样,办成“身边的图书馆”,供人们阅读,真是功德无量。
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全世界第二位了,许多人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不少人都能够“端起碗来吃肉了”。但是“衣食足不一定知荣辱”,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不等于精神文明建设会自然而然地上去。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就拿新加坡的组屋图书馆来说,许多书天天都放在公共场所,也没有人管理,也没有人”偷“。新加坡虽然有拾破烂的人,但是绝不会出现:把组屋图书馆的书,都拿去当破烂卖掉的事情。
新加坡的公共厕所里面,都有卫生纸免费供应,也没有人把它拿走,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卫生纸“易”,公共场所放得住卫生纸”难”!中国不少人虽然做到了:“端起碗来吃肉了” ;但是要想做到“放下筷子不骂娘”,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田柏强,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现旅居新加坡)
新加坡的荷兰村是什么样的?点击下方预约,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