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香港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

0
1034

几个月前,当我接到南洋学会邀请,为9月28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海外华人文化和政治认同为题作主旨演讲时,我处身的城市——香港——尚是安定繁荣,与新加坡同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营商及移居城市。

大家所熟悉的香港——安定、繁荣、自由、富有创意。

想不到过不多时,六月风暴突起,示威群众频频游行,并且攘成暴乱,冲击政府和警察,又鼓动罢工、罢市、罢课,阻塞交通,影响生计,使香港突然好像沦为满地硝烟的战场,成了一个躁动不宁的城市。

根据《立场新闻》报道,一群白衣人士7月21日晚上在元朗西地铁站向市民及记者施袭,用木棒等武器围殴市民记者。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9月2日中午在Facebook发帖,说“昨晚回到香港,因路上拥堵,花了三小时才回到家。见到路上指示牌被涂鸦,心中难过。”

反观新加坡,这些年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深受国际企业公司的青睐,在投资、营商、教育、创新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令躁动的香岛嫉妒和羡慕。

外国旅客在机场被堵,回呛:“好好找份工作,好好干活吧。”

以当代情况而论,新加坡和香港的政治环境不同。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之后,透过学校和社区着意地培养年青人的国家意识,数十年下来,“新加坡人”对的自己的国民身份引以为傲者大不乏人;另一方面,香港则由1997年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是属于中国主权下不可分割的领土地一部分。一部分人称自己为“香港人”,也有一部分的人叫自己做“中国人”,更多的和更普遍的称呼是“中国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国人”。在香港,“国民身份”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自从2014年反对“国民教育”运动开始,“国民教育”就被很多香港人看为亲共政府的“洗脑”教育,备受各方批评。

然而,从历史上来说,这两个海岛城市的兴起,都有很多共同之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经过英国殖民地长期统治,而两地的人口度有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南部的移民。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由马来半岛南端的渔村小岛,经过英国殖民政府的经营和开发,从中国和印度大量引入劳工,又开放港口,鼓励通商,经过百年肇建,成为大英帝国在远东的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1963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成为马来联邦的一员,1965年被逼脱离联邦独立,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小之一的独立国家。

新加坡总统府,建于1869年,是当时殖民地总督府。

至于香港,则在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开展之时,于1841年为英国军队占领,而鸦片战后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沿海五口,并且割让香港。后来英国殖民统治势力逐渐扩张至九龙半岛(1860年)和新界乡村地带(1897年)。新加坡由1819年到1863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度过了144年,而香港由1842年至1997年,在英国统治下共过了155年。在后殖时间,这两个城市和英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在行政、教育、文化各方面明显地仍然受到英国的影响。

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

本文拟从移民史及文化史的视角把英国殖民统治下困扰华人的两个重要问题重新提出来思考一下。而挑起我的思绪者,正是近日香港城中的动乱—-躁动的海岛。虽然这篇论文的缘起是出于对现实的关怀和忧虑,不过,我到底是个学历史的,得从历史谈起。

1919年,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大学举行第三届荣誉博士学位颁授典礼,其中一位获授此项荣誉的,是来自另外一个英国殖民地新加坡的林文庆医生。

右二穿西装蓄须者为林文庆医生,背景为晚晴园,是同盟会南洋总支部,也是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基地,有三次起义就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在林文庆医生的答谢词中,他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其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都值得只著意栽培专家及技术人员的现代大学参考和借镜。另一方面,他也强调香港大学作为英国精英文化的代表,向中国展示西方文化优美的一面,可以说是英国给中国的一份最佳礼物。与此同时,他也明确地表示他是英籍华人,支持英国在新加坡建立的殖民政府,并成为立法局委员,对“英皇华人”(King’s Chinese)的身份,一点不以为耻。对他来说,文化认同和政治取向并不构成矛盾。

本文就以林文庆的演讲辞作为引子,以百年前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两个英国殖民地—-新加坡和香港—-为背景,考察这两个城市中的华人对政治和文化的看法及态度,包括两地的“儒学/儒教运动”和对殖民政府造成威胁的政治骚乱在这两个华人移民人口众多的城市,经过了一段颇长时间的英国殖民统治,有认同英国的,向慕西方文化,但也心恋故国的和反殖思想的;更有在中西之间游移往返、取向及态度都比较复杂的一群。本文希望透过聚焦两地几位华人社会代表人物的分析,探讨政治取向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文章的末了,我会回到当代的情况,作出个人的反思。

编注: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将在9月28日南洋学会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的主旨演讲。此为梁教授之演讲摘要。欢迎大家报名出席:

报名链接: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PTi6b3jEQcCxuz0TnPIhHgxyVWskrp4NhD0ZwDVBe2XQS_g/viewfor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报名电邮:[email protected]

“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

南洋学会成立80周年暨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

国际学术研讨会

配合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及南洋学会即将成立80周年志庆,定于9月28日(星期六)于中国文化中心(217 Queen Street)四楼剧场举行“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主宾为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先生。

研讨会分四个环节。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作主旨演讲,讲题为“主旨演讲:“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

之后,研讨会分前后三场进行,每场三组主讲人。三场主题分别是“东南亚华人与信仰”“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东南亚政治经济”,10位主讲人分别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大陆、澳洲、马来西亚。

南洋学会,原名“中国南洋学会”,成立于1940年3月,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由新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国学者姚楠、许云樵、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李长傅、韩槐准、关楚璞等创办。学会主要出版《南洋学报》《南洋学会丛书》等,为学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学会也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和研讨会,邀请对南洋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参加。

————————————————————————————

“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

南洋学会成立80周年暨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

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

日期:9月28日(周六)

地点:中国文化中心4楼剧场(地址:217 Queen Street, Singapore 188548)

9am: 来宾签到,入座

9:30am:南洋学会会长陈荣照教授致开幕词

9:40am:主宾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致辞

 9:50am:  主旨演讲

 

“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

主讲: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香港六月风暴突起,示威群众频频游行,攘成暴乱,影响生计。反观新加坡,这些年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在投资、营商、教育、创新各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从历史上来说,这两个海岛城市的兴起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包括曾为英国殖民地长期统治,而人口有大部分是来自华南。以当代情况而论,新、港的政治环境不同,“国民身份”在香港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1919年,新加坡华社领袖、教育家林文庆医生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在答谢词中,他既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儒家文化,也强调西方文化优美的一面。与此同时,他明确表示他是英籍华人,支持英国在新加坡建立的殖民地政府,对“英皇华人”(King’s Chinese)的身份,一点不以为耻。对他来说,文化认同和政治取向并不构成矛盾。

本文以林文庆的演讲辞作为引子,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两个英国殖民地——新加坡和香港——为背景,考察这两个城市中的华人对政治和文化的看法及态度,探讨政治取向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在文末,作者会回到当代的情况,作出个人的反思。

 

11am:第一场论坛:东南亚华人移民与信仰

  • 新加坡清朝古墓/ 恒山亭研究

主讲:丁荷生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许源泰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高级研究员)

摘要:新加坡开埠之初,来自不同方言群的华族移民便纷纷建立坟山义塚,以解决同族乡亲客死异乡、灵魂依归香火祭祀之生死大事。各大方言庙宇或宗乡会馆最初成立的主旨之一,便是集资购地开辟义山以葬亲友,安顿亡灵。后来随着市区重建土地规划的展开与影响,大多数的方言义塚已先后被殖民地政府和独立政府封山迁葬,坟山文化与管理模式遂转型为不同风貌,反映了新加坡社会急速变迁的另一个侧面。

 

  • 从祖先到先人:新加坡的中元节和万缘胜会

主讲: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摘要:本文尝试从灵魂救赎的角度,讨论新加坡华人在落叶生根的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对应国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在坟山迁徙的过程中,灵魂安顿和归属的问题。在华人的灵魂世界中,“悼念”的核心是不令祖先成为无祀游魂,不使社会因为失祀的祖先而冤魂怨气漫存。既不希望怨气挤入家户,又寄望游魂能够往生。因此,中元节、万缘胜会等周期性的祭祀行为是令到原来具备“个人性格”(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的祖先,通过集体的力量成为离开家庭、依附群体的具备“群体性格”(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的先人。

 

  • 从“化乡”到建构“公民社会”:新马徳教紫系与华人社会认同的演变

主讲:陈景熙教授(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暨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本文以宣称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海外华人宗教“德教”为研究对象,以直接发源于潮汕本土,传承有绪的德教原始派别,曾经建构了以新加坡紫新阁为总坛,包括了新马地区十八所紫系德教会的“南洋德教总会”系统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从1939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德教紫系文献,在勾勒该华人教派在新马地区多元民族社会历史中与时俱进的演变脉络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宗教借助扶鸾仪式,动态建构社会认同,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机制。

1pm:  中午休息

1:45pm:第二场论坛: 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

 

  • 中国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

主讲:王廷信教授(东南大学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戏曲在传播过程中遵循四大原则。第一是戏随人走原则,即戏曲在传播过程中是随人口的迁移而迁移的。第二是近邻先传原则,即戏曲总是在距离较近、文化传统类似的地区率先得以传播。第三是优者易传原则,即当戏曲优于当地相关艺术形式时易被当地人选择,容易传播。第四是多者恒传原则,即与戏曲相适应的、具有相似文化传统的人群聚集得多的地方,易为戏曲的传播创造优越条件,从而使戏曲得以传播。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亦然。

 

  • 缅甸华人戏剧发展概论

主讲:石峻山博士(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系讲师)

摘要:有关东南亚华人戏剧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缅华戏剧。近期在缅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在剧种和方言构成上,缅华戏剧同东南亚其它国家的华人戏剧有着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们又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发展。缅华戏剧的发展始于殖民晚期的戏曲。后者是中国和东南亚之间跨国商业网络形成、活跃和繁荣的一部分,而且仰光就是当时众多戏曲区域巡演其中的一站。二战前后,缅华戏剧出现了爱国主义题材的表演,剧种涉及话剧、歌剧和合唱,当地的学校和团体组织把它们分为亲国民党和亲中国共产党两个派别。类似于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上世纪60年代,缅甸政府镇压了所有形式的华语戏剧表演。尽管后来有所起色,但这些表演并未形成规模和气候。如今,狮龙舞依然是当地唐人街一个主要的活动,然而,正式的华语戏剧表演已经基本消失。

 

  • 后殖民时期马来亚潮剧改革与新马社会主义运动主讲:张倍瑜博士(澳门大学历史系)

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新马华人社会与侨乡的互动与联系开始变得异常困难。本文将新加坡潮剧置于五、六十年代的新马社会运动背景中,探讨戏班艺人是如何在纠葛着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反殖运动的影响下,成立马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将工人运动和潮剧改革结合起来的。通过分析工会联合公演的《玉娇龙》一戏,本文还考察了改良的本土潮剧如何对话当时新马社会的现实,通过“侠义”精神来影射和赞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在脱离侨乡母胎文化的环境下,新马的潮剧戏班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寻求变革与创新,为书写离散地文化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财富。

 

4pm:   第三场论坛: 东南亚政治经济

 

  •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经济与印度-太平洋地区之安防竞争

主讲:李明江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中国项目部主任)

摘要:国际上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地缘经济战略的一个主要政策工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承诺在欧亚国家与地区的基础建设和工业投入巨资。有些人相信这类巨额投资必然产生重大的地缘战略反响。美国和一些国家推出“自由与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以对应“一带一路”。本文尝试探讨“一带一路”对中国及印度—太平洋区域国家在安防课题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对区域经济活动和中国的国际安防政策形成重大影响。

 

  • “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地区

主讲:余虹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摘要: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经济稳步成长、同时中产阶级人口不断增长。这一地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目光。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具有广度ˎ深度和力度。本报告将从“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外交政策转变、东南亚地区在“一带一路” 中的地位、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投资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四个方面论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一带一路”与中马关系:机遇与挑战?

主讲:胡逸山博士(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SIIA高级研究学者)

摘要:马来西亚各界普遍积极看待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也期盼中国在这方面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以商业贸易为主轴,促进双方互惠互利。马来西亚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经商、贸易等一直都是本区域人民生计的主轴,多开拓新货品或服务的贸易领域、多开放各自的经济领域让中、马互相参与,尤其让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济真正能达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对马来西亚来说就是“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

6pm:   闭幕

文/梁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