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 成龙将四间中国古建筑赠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0
3995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是新加坡第四所公立大学。由中国武打巨星成龙捐赠的四栋明清古建筑近日亮相校园内,成为新校舍的永久地标,为这所毗邻新加坡博览中心的现代化校园,注入了中华传统风情。

640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早在2009年,成龙就曾经表达过类似愿望,决定将他珍藏的四件古建筑捐赠给新科大,只不过当年并没有成行。

2013年4月4日晚上,香港演员成龙连发四条微博,表示正在考虑把他20年前收藏的十间古建筑中的四间送出国门,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做教学之用:

“二十年前经人介绍,我在国内买了十间安徽的古建筑,本来想着找一块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让爸妈住。不料爸妈都在十多年内相继离开。这十楝包括厅堂,戏台,涼亭的徽派木建筑,便一直躺在仓库里成为白蚁的食粮。這些老建築,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髓,如果不擺出來讓人欣賞實在浪費。”

0

“十年前,我想把这些老房子捐给香港政府,作为展示用途,但和二屆特區政府谈怎样拨地,但几年都没有谈出一个结果。可能有某些原因或者困難吧,两年前我跟一个新加坡朋友谈起这件事,他马上请我跟一位新加坡官员见面,那位官员马上为我在新加坡的科技设计大学找到一块地。好讓全世界的學生瞭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建築,我随即答应把十楝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楝捐给他们。这次去新加坡,便到科技设计大学看看这些老房子的摆放进行得怎样了。大学里对徽派古建筑有研究的学者和古建教授向我介绍他们准备怎样摆放达四楝古建时,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雷射掃描,我才知道为了好好陈列这四楝老房子,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的设计。这令我非常感动,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楝也捐给他们。跟学生和教授们道别时,我们还高兴地来个大合照。”

“没想到捐房子的事情弄得沸沸扬扬,其实我很想找机会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讲一讲,因为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只是三言两语说不完,要找合适的机会坐下来细细说。不过有些话可以干脆利落的讲,请你们放心,成龙不会做犯法的事,更不会做对不起民族的事。在此一并谢过大家的关心。”

新科大接收古建筑后,开始策划组装与保修工作。古建筑的每个部件像积木般组装起来,没有使用任何钉子。若不包括屋瓦,古建筑有约4000个构件,包括梁架、柱子等。新科大希望古建筑能成为学生的“活教材”,让学生更了解古人的建筑智慧。

新科大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助理教授杨茳善表示,古楼的组装工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筑不能只供摆设,也应有实用价值。杨茳善是古建筑重组工程的顾问。

他举例说:“两栋古厝会用来举办活动,因此将安装冷气,并为古厝加上玻璃墙。另外,在古厝的山墙‘开窗’(增添窗口),让身处古厝里面的人,能欣赏外面池塘的景色。除了这些小改良,古建筑都保留了原有的面貌。池塘的植物还没完全长成,相信到了开幕日,古厝周围会呈现更美的景色。”这四座清朝古建筑,包括两个建筑结构,一个戏台,还有一个亭子。校方表示,古建筑会同新校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校董戴礼翔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把它(古建筑)当作点缀品,我们是要把它当作实用的。比方说其中两栋会作为一个会所,那座古老建筑我们都知道,空间不是太大,所以我们就要用现代的材料,把两栋古建筑中间的中庭结合起来。”

新加坡的网友如果想实地参观一下古楼风采,可前往新科大东海岸校区,地址如下:

640(7)

成龙将古楼送出中国一事则在中国网络上则引起热议。一些网民选择支持成龙,认为“这些古建筑即使在新加坡,只要得到妥善维护,对徽州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一种展示”。

大多数网民则期待成龙将这些古建筑“留在国内”。网民“微小的幸福”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不在古徽州的青山绿水旁,总有别扭感,还是放在原地好。”

还有部分网民表示关心这些徽派古建筑是否属于文物范畴,成龙能否决定将这些建筑赠与国外高校。

成龙捐赠的古楼是否属于文物?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张宏明表示,徽派建筑多集中在以安徽省黄山、宣城以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组成的古徽州区域,根据成龙目前发布的信息无法确定他所说的“古建筑”来自何地以及是否属于文物,“如果这些古建筑是文物,按照现行法规是不允许流出国门的”。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却表示,成龙在20年前购买的传统建筑有可能是文物。早些年,政府财政拿不出钱保护,对于应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区县一级也不敢将它们全部列入,有些区县甚至不得不将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从保护名录中取消,因为一旦列为保护单位,政府就应承担相应的维护责任。

有网民指出,如果成龙是将合法购买的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的大学,既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又可以扩大徽派建筑文化在新加坡这个中西方文化交流城市的影响力,不过这是对中国文物保护部门保护文物不力的批评。

此外有舆论认为,无论这几个楼是否属于文物,但成龙当年能够收购到这批徽派古建筑,就说明安徽当地政府部门对徽派古建筑保护不完善,甚至不重视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的保护,才有了收购古建筑的空间。

由于在保护上存在的种种不足,事实上徽派古建筑一直存在流逝的问题。1997年安徽省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规定动迁百年老宅需按程序申报。但是即使在《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之后,皖南古民居依然难以改变被“外迁”命运。

有一些精明的商人、民间收藏者利用当年相关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空当,向古徽州地区持有房屋产权的当地居民收购私人产权的古民居。这些古建筑,有的运到江浙一带进行异地重建从事商业活动,有的甚至流到国外。

2003年,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就被拆成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的埃塞克斯博物馆内,消息当时震惊全国。

而频频遭难的徽派古建筑的背后,凸显的是保护的困境与难题。

首先是经费困难始终“掣肘”保护,对于没有工业支持的皖南部分县区,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古建筑保护的巨额维护费用。

其次,即使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运作,还涉及一个主要的法律障碍。黄山市建委古建专家陈安生告诉记者,位于集体土地上大量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不能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即使是私有产权也不能自由转让。因为这类古民居的土地属性属于农村集体用地,而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在没有改变其集体土地属性的情形下,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让,不能在非成员之间进行转让。

此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山市的皖南古民居有6264幢,这些民居大部分产权仍属私人,由业主继续使用。这造成了矛盾: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居住,甚至出租给外人居住,有的还想进行改建或扩建,变卖古民居内的一些珍贵文物。由于政府的监管在明处,私人的行动在暗处,因此,古民居和相关文物在私人手中受到破坏或流失就发生了。

古建筑,究竟该如何“安享晚年”?

(来源:海峡时报、新浪、参考消息、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