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现猴痘本土病例,源头不明!世卫或紧急开会上调警戒等级

0
625
7月6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出现首起猴痘本土社区病例。
 
病患为45岁马来西亚籍男子,居住在新加坡。他下腹部6月30日出现皮肤病变。7月2日出现疲惫、淋巴结肿胀症状。7月4日出现发热、咽疼症状,前去求医,并接受初步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7月6日送至国家传染病中心接受进一步医学评估,当天确诊猴痘。
 
新加坡首现猴痘本土病例,源头不明!世卫或紧急开会上调警戒等级
男子目前在国家传染病中心留医,病情稳定。
 
截至7月6日,已追踪到该男子的三名密切接触者,其中两人为室友,一人为朋友。三人将隔离21天。当局正在追踪其他密接者。
 
男子与6月20日出现的首起境外输入猴痘病例没有关联
 
两个星期之前出现
首起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6月20日,新加坡出现首起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确诊病患是英国籍男子,42岁,乘务员;6月15日至17日在新加坡,19日再度入境。在入境新加坡之前,他14日出现头痛症状,16日发热,之后症状消退。19日,出现皮疹症状。当晚他远程电话求医;20日送至国家传染病中心,当天确诊。在新加坡期间,他主要待在酒店里,但曾于6月16日去过按摩院,并到了三家餐馆吃饭。截至6月21日,当局已追踪到13名密接者,将隔离21天。
 
新加坡首现猴痘本土病例,源头不明!世卫或紧急开会上调警戒等级
再早之前,6月2日,一名男子从巴塞罗那出发,在新加坡樟宜机场转机,前往悉尼。6月3日抵达悉尼之后确诊猴痘。
 
新加坡卫生部指,猴痘是自限性疾病,患者通常在两个星期至四个星期内自愈。一小部分患者可能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尤其是幼童、孕妇、先天免疫力低下者。由于猴痘的传播需要密切的身体接触或长时间接触,在广泛社区流传的风险不高。卫生部会密切关注猴痘在新加坡的情况。
 
卫生部吁请公众保持个人卫生,尤其在出国旅行的时候,并避免于猴痘确诊者或疑似者密接接触。
 
从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球猴痘确诊病例达到5322起,1例猴痘死亡病例。其中85%病例在欧洲。对此,世界卫生组织7月6日表示,目前的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PHEIC),将重新召集猴痘专家开会再做出决定,若有需要,会议将在7月18日那一周或更早举行。
两周之前,世界卫生组织曾为猴痘疫情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将之定性为“PHEIC“,会议决定:猴痘当时不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需要加强应对工作,以控制进一步传播。
 
两年半前,日内瓦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PHEIC。仅仅一个半月之后,新冠疫情大为恶化,3月11日,世卫组织就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大流行。

猴痘是怎么传播的?

6月15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猴痘诊疗指南》指出,猴痘可通过飞沫、接触物品、胎盘垂直传播。

指南介绍,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指南介绍,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新加坡首现猴痘本土病例,源头不明!世卫或紧急开会上调警戒等级

感染猴痘后,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至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指南明确,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后可以出院。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