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80多年前的华校课程是这样的

0
1023

1960年代入小学前,父亲遵从隔壁房涛伯的建议,买了三本红色小册子作为我的开学礼。这三本书是《三字经》,《千字文》,《训蒙幼学诗》。

0

▲(三字经)

涛伯是清末秀才,学问渊博,由涛伯教我以广东话朗读似乎最恰当不过。当时我上过幼稚园,只学会人、手、爸爸、妈妈等几个汉字,那些莫名其妙的生字词汇,怎么努力都是枉然。涛伯念一句,我跟一句,一个星期下来,生搬死记,勉强停留在第一页,小脑袋不晓得挨了多少巴掌;由秀才来教我都毫无进展,简直是死鱼一条。活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旧只记得第一页: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千字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训蒙幼学诗》
天子重贤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幼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子贵 尽是读书人

幸亏进入小学后学习并非如此乏味。从小学到中学十年流逝,教科书没有三字经千字文,也没有四书五经。问老师何谓四书五经,其实也没有答案。后来才辗转明了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多年以后,我怀着几分好奇,如果在1960年代,涛伯还秉持着旧时代观念,以为学校跟清朝年代一样,通过教导《三字经》,《千字文》,《训蒙幼学诗》来达到启蒙的作用,在更早的年代,新加坡的华校是否真的专学四书五经,准备有朝一日状元登科?

640

▲1930年的学校课程

19世纪的私塾与学堂沿袭着科举制度,士农工商,以学士为上,教导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百家姓和珠算。20世纪的新加坡华校则在蜕变中,以中文教导现代学科知识。早期民办华校设立于1905-1910年间,如养正、启发、道南、端蒙、育英。华校发展最蓬勃的年代是在1930-1949年间,200余间庙宇学校、会馆学校、乡村学校等相继成立。

1880-1909:10所新华校
1911-1919:14
1920-1929:30
1930-1940:76
1941-1944:5 (日战时期)
1945-1949:117
创校日期不明: 101

640(2)

640(3)

▲1930年所使用的教材

1931年的端蒙校刊详细记载了所使用的教科书与课程的编排,大量采纳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新式教材,告别八股文的年代。至于英文教学,比重约占20%。传统华校提倡德智体群美五育,由此推断,不难理解那个时代也有课外活动,以篮球、乒乓与排球为主导,还主办校际交流赛呢!

640(4)

▲1930年的华校课外活动

0(2)

 

▲1930年校际交流赛

作者简介


李国樑,特许船舶工程师,学生时期起就爱文字创作,写散文和短篇小说。成年后,有更多时间思考、挖掘史料与进行社会研究,并通过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义务中文导览、博客等平台结交同好。博客名“从夜暮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