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咋就”跟不上”西方思维,原来根源在这里

0
937

新加坡眼按:作者的女儿就读于新加坡一所口碑甚好的国际学校,受新加坡眼之邀,分享如下教育感悟。

 

QQ图片20160619174259

前段时间,微信上的一篇关于妈妈反思孩子在美国著名的伯克利大学四年读书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这位妈妈在伯克利的毕业典礼上说: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这位妈妈总结自己的一个失误就是“发现孩子的思维跟不上”。孩子觉得“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没有教材,整天都是需要自己上网查资料。

妈妈的这篇文章很长,反思得很实在,抛开其它的不说,在中国接受了全部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之后,初到西方的孩子,不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这实在是太正常的反应了,且不说这里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即使托福考了660,距离用英文思考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西方思维方式务实,有主动性,具有批判精神,发散而又系统,它的培养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植于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是经年累月、点点滴滴的训练、培养起来的。

QQ图片20160619174307

举个例子,本地一所国际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孩子的一堂英文课是这样的:孩子们围坐在老师前面,老师用投影仪打出一幅梵高的自画像

640

▲就类似这样的一幅画像

没有一点儿暗示,老师让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他去山洞探险了,有人观察到他耳朵有问题了等等,对孩子们的任何想法和观察,老师没有一句的否定,而是启发和鼓励孩子联想。

然后,老师给他们读个故事,可是只读了个开头,让他们自己预测故事的结果,要求每个孩子至少写出两个,作为作业回家完成,这是他们的一节英文课。

 

640(2)

▲像这样的独立完成功课,很普遍

QQ图片20160619174322

再比如数学课,一年级的孩子该怎么理解数字?老师在黑板上写个3,让孩子们说说任何跟3有关联的,比如3个苹果,星期三,3点钟,5-2是3,等等,然后老师再总结一下。这些课上,可以感受到老师对这种发散而又系统的思维的培养和贯彻,不批评孩子,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640(3) QQ图片20160619174340

孩子从小也参与讨论一些很宏观的概念,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在课堂上讨论自然资源,人和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自己创造的“系统”:比如买和卖;了解钱是什么,甚至涉及“贸易”这样的big word。这些宏观的概念其实都是很实际的,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人文情怀。

640(4)

▲课程经常在课室外进行

更有批判精神的培养,读文章的时候,指出那些话是fact,那些是opinion,甚至老师有时候会在对的答案中故意加一个错误的,让孩子质疑。

重视合作,经常分组讨论或者做作品。孩子们在上学的第一天就不知道何为“教材”,他们的课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上课也经常是席地而坐,图书馆里到处是各式各样的沙发,让孩子们舒舒服服的阅读,等等,这样的思维方式根植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640(5)

 

▲随性的席地而坐

如果孩子从小在中国接受教育,很可能已经习惯了中规中矩的接受老师所讲,得到唯一的正确答案,即使是讨论,也被大框架框住,这样就很难适应西方的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思维跟不上”会很迷茫和痛苦,只有“对接”上才会真的学有所值,提升自己。当然,这种思维的“对接”也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研究生才到美国大学读,也能适应得很好。

(By:灵灵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