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0
300

在新加坡中央商业区和金融街,有这么一条不起眼的街,叫“直落亚逸街”。

如果要我描述这条街呢,那就是两句话概况——“三座坟场三间庙,一所学校一海湾”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直落亚逸街这条弓形小路,靠着一个海湾,撑起了三座坟场和三间庙宇,哺育了闽、粤、客家话、潮汕话四个大社群,还办起了新加坡最早的华人学校。街道前后不过区区800米,宽窄只有一个车道,毫不起眼,却承载着新加坡华人的厚重历史

 

也许由于华人移民的渊源,直落亚逸街附近的道路,相当多是以中国的地名命名的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条路是“福建街上段”。图源:许振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条本来是南京街,现在改成了步行街。图源:许振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条是北京街,俗称“衣箱街”,已改为酒吧街,著名的宽窄巷子融合川菜就在旁边。图源:许振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是中国街,在殖民地时代,俗称“赌间口”,因为这里有不少赌场。图源:许振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是厦门街,俗称“义学口”,因为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校翠英书院就在路口。我们过几天会撰文介绍翠英书院。图源:许振义)

 

由于本地街巷的官方命名均用英文或马来语译音,早年华人移民感觉既难念又难记,因此往往以街道上明显的建筑地标或特色自行取名,久而久之,这些俗称反而比正式路名还广为人知。

 

实际上,直落亚逸街也有俗称,就是“源顺街”。“源顺街”的得名有几个说法。一说是得名自附近的源顺号猪仔馆(“猪仔”是十九世纪被骗拐来南洋的华工的俗称,猪仔馆是囚禁他们的场所);一说是得名自源顺“九八行”(既出入口贸易公司);还有一说是得名自船王蔡亚龙的“源顺号”船运公司。

 

由于直落亚逸街是新加坡多个华人社群的发源地,可以说,如果没有直落亚逸街,就没有今天的新加坡华人社会

 

欧洲海事大国争霸

 

科技改变格局,也改变命运。

 

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文明是主流,人们生活靠的是平原,是种植,是畜牧,不是海岛,也不是海洋。甚至,人们有点抗拒海洋,所以才有了“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下番”。

 

因此,大多数古代城市都在有河流的平原,比如洛阳、开封、长安。滨海城市不多,发展也不如平原城市。

 

在那个遥远的陆地文明时代,上海只是个小小的县,深圳和新加坡是根本没人感兴趣的渔村。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发展,如果不是海洋文明的出现,就不会发展出今天的上海、深圳、新加坡

 

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之后,机动船取代了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很多,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人类不再满足于陆地领土的扩张,而是把目光投向风帆年代不能企及的范围,进一步争夺海洋资源和海上霸权。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七世纪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陆续来到东南亚,收购香料,争夺海上贸易航线的控制权,并且建立殖民地

 

英国人买下了新加坡

 

当时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是荷兰殖民地,荷兰控制了海峡诸岛,推行商业垄断政策。英国为了跟荷兰在东南亚抗衡,保障英国贸易利益,派遣莱佛士到马六甲海峡东面寻找合适的前哨基地。后来莱佛士找到了马来亚半岛南端的新加坡。

 

1819年,莱佛士从苏丹和天猛公手中买下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港,经营四条主要贸易航线:一、往返中国的广东、福建,占18%上下;二、往返东南亚,主要是东印度群岛,占45%上下;三、往返欧洲,占23%上下;四、印度,占12%上下,其余为其他地区。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莱佛士与苏丹、天猛公签订协议。图源:Roots)

 

大量华工纷纷南下

 

在建立自由港的五年之后,1824年,英国与苏丹、天猛公签订条约,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此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迫切需要廉价劳动力,从事锡矿的开采、橡胶园的开辟、烟草的种植、香料的栽培,还有城市、码头、港口、道路的大量建设。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1880年代聚赌的华工。图源:NAS)

 

而此时的中国,正值道光年间,出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大萧条,白银价格飙升,用白银交税的百姓负担年年激增,民间商贸受到巨大冲击,“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政府税收锐减,各级官府大面积亏空。加上天灾频仍,例如1823年的九省发大水,灾情严重,加剧了民生的困苦,民不聊生。

 

新加坡开埠后,莱佛士采取发展商业与贸易的政策,新加坡发展甚快,吸引了大批中国移民涌入。当时,他们坐着帆船,从中国东南沿海如厦门出洋,到了新加坡之后,就是在“直落亚逸”登岸

 

早已消失的海湾

 

在这幅老照片中,可以清晰见到直落亚逸街本来是靠着海岸,实际上,“直落亚逸”是马来语Telok Ayer的闽南语音译,原意为海湾,“直落亚逸街”就是“海湾街”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早年的直落亚逸湾,现在早已成了高楼林立的中央商业区和金融街。海湾早已不复存在。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早在殖民地时代,政府就开始填海。第一阶段填海工程,是推平了直落亚逸街西边三座山丘,填平了直落亚逸湾,才有了今天的罗敏申路、珊顿道等马路和地块。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图源:许振义)

 

独立之后,新加坡继续填海造地,目前有高达24%的国土是通过填海而成,而且,还要在东海岸继续填海,计划在几十年后,造出比滨海湾两倍的土地。

 

参考阅读:新加坡又要长大了!东海岸变“长岛”面积超滨海湾两倍

 

三座坟场与中峇鲁

 

有生必有死。早年南下移民在新加坡过世之后,只能就地安葬。于是,在直落亚逸街和牛车水周围就出现了义山,也就是坟冢,包括粤语和客语的两属方言社群的坟场——青山亭、绿野亭;潮汕语社群的义山——泰山亭;闽南人的义山——恒山亭。

 

此外还有碧山亭、麟山亭、四角亭、王氏太原山、快乐山、武林山等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熟悉的Tiong Bahru 中峇鲁住宅区,原本也是坟山。

 

恒山亭是老坟场,因此有人把它称为Tiong Lama,“Tiong”是闽南语“冢”;“Lama”是马来语,“老”的意思。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由于恒山亭土地不够用了,于是在西边开辟了个新坟场,就称为Tiong Bahru,“bahru”是马来语,“新”,就像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就叫“Johor Bahru”。后来,不管是恒山亭或中峇鲁,全都迁坟,盖起了中央医院和,这是题外话。

 

2017年10月9日,由于新加坡中央医院扩建,需要对恒山亭遗留的最后一座古墓进行起坟迁移。墓主为福建商人邱院,卒于1842年。1840年天福宫建成,邱院是重要捐赠人之一。他的墓,很可能是新加坡发现的最早的华人坟墓。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图源:许振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图源:许振义)

 

失而复得的“双胞胎”楹联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直落亚逸街。在直落亚逸街的附近的,就是青山亭、恒山亭、绿野亭三座坟场。

 

每一座坟场,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创立恒山亭的是薛佛记,新加坡开埠后不久他就从马六甲南下发展,史学界公认为新加坡闽帮的开山鼻祖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恒山亭山门。图源:新加坡福建会馆)

 

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而专门办理新加坡的漳泉人氏及船员等丧葬祭奠事宜的恒山亭,则不晚于1828年前就已存在。

 

恒山亭供奉福德正神,俗称大伯公,是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华社奉祀的主要神明之一,是海外华人的在地保护神。大伯公庙正式名称应为“福德祠”,福德正神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和道德支柱,象征着公义、公道、公理,是保护平民百姓的正能量。善信也会向大伯公祈求平安、财富、健康以及诸事顺利等。

 

参考阅读:200多年新加坡国宝级文物,失踪多年后远渡重洋终于回归

 

 

恒山亭山门有幅楹联——“恒德掭伯权恩流异域,山灵镇公位化被中华”,上联意指此神因有福德而得伯级封位,恩惠遍及海外异域;下联意思是此神坐镇于此山,教化中华文化,很有意义。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上下联分别以“异域”“中华”结尾,完全体现了当时南下华人“落叶归根”的移民心理。对他们来说,自己是“新客”,新加坡是“异域”,只是聊以谋生的暂居之所,并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内心所属的,是魂牵梦萦的“唐山”,也就是“中华”,早晚是要落叶归根的。从文化意义上说,新加坡是“异域”,是与“中华”明显有别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直落亚逸街上的海唇福德祠,也有一对与这个很接近的“双胞胎”楹联——“福著伯权彰异域,德昭公位耀唐山”。我们来比较一下。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海唇福德祠。图源:许振义)

 

要注意,在海外,早期移民提到“唐山”,并不是指河北唐山,而是指中国。河北唐山市一直到1938年才有了现在这个名称。这是后话。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很明显,这两座庙宇山门的楹联,立意完全一致。早期南下先民的心理,通过这两对楹联很强烈、很生动地流露出来。

 

关于这两对楹联还有个很曲折的历史。

 

根据媒体报道,1988年12月5日上午,海唇福德祠这对楹联被人盗窃。另一方面,不久后,恒山亭进行翻新,楹联被拆换之后,却下落不明。这么笨重的物件,一个是大白天失窃,一个是拆除之后下落不明,成为奇闻。

 

一直到2019年11月,有人从遥远的美国主动联系新加坡福建会馆,人们才惊喜得知楹联的下落。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两对楹联流落到巴耶利峇的一家古董店,被一名原籍新加坡的视光眼科医生冼小川看到了,他买下恒山亭楹联后,禁不住旧货商的推销,又花了750新元买下海唇福德祠的楹联和一对本地庙宇的灯座。他80年代末定居美国之后,楹联也随他到了美国。

 

2019年,冼小川主动联系新加坡福建会馆。他说,曾有美国收藏家有意买下楹联,不过,他认为美国收藏家未必对楹联的历史感兴趣,因此,他最终还是把它们捐回到新加坡。

 

直落亚逸街的三间庙

 

早年的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出发,几历风险,不少人由于疾病或意外,死于海上,其他人最终安全登陆之后,感谢神灵的佑护,便在岸边修起神坛,酬谢神恩,包括海神妈祖以及俗称“大伯公”的福德正神。

 

时日推移,这些神坛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庙宇,也就是今天的天福宫、海唇福德祠、粤海清庙。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这三座庙宇,分别代表着新加坡华人五个主要社群的其中四个。天福宫代表福建社群,海唇福德祠代表粤语帮和客语帮,而粤海清庙代表潮汕语社群。代表海南方言社群的,则是在一公里外的琼州天后宫。因此,我们可以说,直落亚逸街哺育了新加坡华社,也是新加坡华社的缩影。

 

“三座坟场三间庙,一所学校一海湾”,这是对直落亚逸街历史的概括。本文介绍了“三座坟场一海湾”,我们后续会撰文介绍“一所学校三间庙”。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天福宫。图源:NAS)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2022年12月,作者为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导览天福宫。图源:新加坡福建会馆)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2023年5月,作者向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介绍天福宫特有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特征。图源:新加坡福建会馆)

 

下一篇文章就介绍“南海明珠天福宫”及它独特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特征。敬请关注。

 

(作者是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眼“董事经理)

许振义丨编辑

KS丨编审

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

相关阅读

金融区这条不起眼的街,却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