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德 Lee Yong Tick
一提起80年代新加坡电视剧起飞,大家一定记得当时的电视剧都是配音的, 配音组确实为当时的电视剧加分不少,那配音组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呢?为了配合政府的推广华语运动,新加坡电视台于1979年成立配音组,将香港电视剧的粤语对白译配成华语。配音当时在新加坡是全新的工作,开始时由李光中先生负责,并招聘了首二名导播刘诗璇及李郁珍,《刀神》是第一部新加坡配音的香港电视剧,配音演员主要是曾参与广播剧录音的兼职播音员或电视业余演员,因为大家完全没有配音经验,从配音剧本、对白嘴型、语调语气等都不尽理想。
1980年,电视台请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配音领班毛威老师及他太太王玫老师, 给予配音演员专业指导,并在“第一届演员训练班”加入配音课程,所有学员除了学习演戏也学配音。这个训练班结业时,签下了新加坡有史以来首三名全职配音演员:李雅梅、李荣德及谢协成。两位老师在配音对白方面给予配音员严谨的训练,纠正了许多错误,包括轻重音、尾音等问题,让配音演员在发音标准的同时,个个都掌握精准的配音技巧及流畅的语言,两位老师在培养本土配音员方面居功至伟。
1980年第一届演员暨配音员训练班。
坐在中间桌前的是毛威老师,
站立左一是作者,左二是朱炳权老师。
后来,毛威老师主要着重在演员的培训,配音组指导是王玫老师负责。由于人手不足,他们夫妻俩初期也参与配音,如《名剑风流》《天蚕变》《楚留香》 《大内群英》《太极张三丰》和《京华春梦》等香港电视剧。随着更多全职配音演员如:张永权、林德成、黄月华、蔡兰英、陈若璇、叶瑞珠、林生宝、黄德望、林瑞翔、陈霞莉、李中利、陈忠信等先后加入,配音组也开始为日本电视剧配音,如:《锦绣年华》《疑惑》《日本沉没》《排球女将》和《成吉思汗》,以及巴西电视剧《美茜》等等。
1984年为《雾锁南洋》配音。左一是作者
另外,配音组也配了好几年的 《日本红白歌唱大赛》,当时这个日本跨年大型综艺节目是许多观众热切期待及喜爱的,配音演员也配得不亦乐乎, 这跟戏剧配音是全然不同的经验。而日本拍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也是由配音组译配,我首次担任纪录片解说员,又是一项崭新的尝试。
在配音组成立初期,除了本地配音演员,电视台还请来香港年轻配音员张秋冰、潘宁及杜燕歌等,也请了资深配音演员周瑾老师来指导,但他们在新加坡没多久就回去了,潘宁和杜燕歌后来都加入香港电视台配音组。
80年代中随着更多香港电视人加入电视台,为新加坡电视剧的拍摄带来勃勃生机,配音组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第一部配音的本地戏是单元剧《实里达大劫案》,随着新加坡电视剧增加产量,配音组也渐渐把工作重心放在本地戏。80年 代先后配了《新兵小传》、《雾锁南洋》、《小飞鱼》、《红头巾》、《人在旅途》、《调色板》、《天涯同命鸟》、《荒原》、《绝代双雄》、《青春123》、《铁蝴蝶》、《少年英雄》、《怒海萍踪》、《吾家有子》、《亚答籽》、《五脚基》、《舞榭歌台》、《变迁》和《奇缘》等等。
由于当时很多本地演员的华语不标准,尤其是古装戏的对白更叫个别演员伤透脑筋,幸好配音演员在这方面能够为他们遮掩瑕疵。记得有个英校出身的演员就因为说不好古装戏台词,拍戏时导演只好让他开口数数:1234567,7654321……, 只要演员脸上表情做足,事后一配音,还真看不出破绽。万一演员的台词在拍戏过后要修改,也可用配音补救,好的配音确实会让演员的表演更生动、更出色!
1987年,配音组为吸收新血,还主办了“配音演员训练班”,有19名学员参加,由毛威老师及我负责指导。
到了90年代,由于香港电视台也成立了配音组,他们拍摄的电视剧都配成华语才出口,所以新加坡电视台也就不必再为港剧配音。另一个原因是本地电视剧制作量提高,电视台已很少播映港剧,配音组逐渐变成完全为本地剧服务。除了电视剧,配音组也配了多部本地制作的电视电影,配音组的配音水平已臻完美。
1986年配音演员与来访中国演员(后排左四)合影,前排中间是作者。
1987年第一期配音员训练班。
中间排左二是毛威老师,左三是刘芸娘
右一是李明芬,右二是作者。
但是到了90年代末,随着戏剧组决定不再配音,以演员的原音播出,配音组的工作量骤减,虽然后来也尝试为其他节目配音,如英语新闻等,但还是逃不过关闭的命运。2000年,电视台配音组正式解散,只剩音效组继续运作至今。
现在回头看,配音组有近20名配音员,加上7、8名导播,还有几名助导、剧本编写员、抄写员和剧本审核等等,人员不少,整组的运作成本就很高了。其实早在10年前,就有戏剧组高层不满配音组加重了他们的制作成本,为配音组关门埋下伏笔。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台湾的配音团队只有一位配音领班,由他负责找人编写剧本,再依据需要召集配音演员,一般在10名左右。若是卡通片就只是5、6人就够了。他们也不会大量印配音剧本,只在每个麦克风前放一份剧本,一般最多三份剧本,这样可节约开支,更为环保尽一份力。
新加坡的电视剧自从以原音播出之后,一些演员的华语因缺乏指导,台词咬字不清,致使卖去中国后还得配音,但配上中国腔的对白就失去了本地的味道,就如《小娘惹》。而近十几年来,有些在本地播出的本地戏也送去台湾配音,更让人费解;不看画面还以为在播映台湾电视剧,如《剃头刀》和《好世谋》,为何不利用电视台好不容易培养出的本土配音演员呢?
上世纪80及90年代是新加坡电视剧最辉煌的年代,许多电视剧还卖到中国等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人在旅途》和《调色板》等,至今还让观赏过的中国观众津津乐道。而当时的新加坡电视剧都是通过我们,把完美的声音借给漂亮英俊的脸庞,配音演员对新加坡电视剧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李荣德 作者简介: 李荣德1971年参加丽的呼声少年儿童话剧组,1981年获新加坡电视台录取为全职配音演员,1988年到台湾政治大学修读中文系,1989年成为台湾配音界首名新加坡人,1993年加入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组任编导,后擢升为副节目总监及音乐总监。
本书50个篇章分为八辑:统帅、先驱、广播、新闻与时事、综艺节目、华语戏剧、幕后大军、熠熠星光,时间跨度从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一直到2016年新传媒搬迁到纬壹科技城。真实地记录了一批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人员,如何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开始不断追求卓越;如何为观众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点击这里,可直接购买此书。更多精彩图书,可关注公众号: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编辑: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