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0
664

编者按:新加坡广播电视台的他,参与了直播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工作,这之中有怎样的经历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书。

·黄士瑆 Ng Say Hin

我于1975年加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当时正处于从黑白转向彩色电视的过程中。转换成彩色是分阶段进行的,以免对电视制作的运营造成任何干扰,我很幸运能加入第三摄影棚,成为最早参与彩色电视广播的员工之一。随后,第三摄影棚负起了每天以四种主要语言进行的彩色新闻播出。

 

1983年,由于制作需求增加,户外广播部门添加了两部集装箱式的大型广播车。我被调到户外广播部门,参与时事、运动、国庆游行、国庆群众大会和综艺节目等的现场直播。

 

1986年,新广购买了三台新的索尼户外广播车,我在索尼日本工厂受训三周, 接受了关于新广播车操作的培训。

 

1990年3月,接到通知负责策划和协调新广直播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事宜,并需要在4月前往北京参加由“亚太广播联盟”(ABU)的第六届运动组工作委员会会议,这将是我第一次踏上神州这片土地,一直期待着有机会拜访这个美丽的国家,心里非常激动与兴奋。 

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作者(左)和监制吴汉帝在厦门转机去北京出席“亚太广播联盟”的亚运会筹备会议。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前期工作

 

在前往亚太广播联盟会议之前,体育和文化节目总监符和琳先生向我和监制吴汉帝(Jeffrey Goh)简要介绍了亚太广播联盟的角色,亚洲运动会节目组织委员会提供的制作规模,以及由“香港无线电视”协助广播的角色,并着重强调新广想要达到的广播期望,让我和监制都对会议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

 

这次会议由亚太广播联盟主持,亚运广播电视委员会也参与和分享所制定的一个全面广播与电视覆盖计划,涉及所有体育场的“直播”与录制。

 

会议期间,组委会简要介绍以下内容:

1、第十一届亚运会概况:组委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及比赛时间表和主要新闻中心。

 

2、主要广播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北京亚运会广播电视委员会(BAGRTC)的介绍,节目制作的覆盖计划和指导方针。

 

3、国际广播中心(IBC)简介:基本设施,单边设施,广播中心布局,广播中心内的信号系统,场地到广播中心的信号系统,广播系统,预订指南, 程序和价目表。

 

4、托管服务:信息中心,认证,住宿,运输和其他服务。

 

5、电路操作:操作和卫星传输信道。

 

6、场地和设施:场地位置,比赛场地,音频和视频注入点和场地图。

 

7、电脑系统:国际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比赛场地电脑设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大型运动会直播。对于即将到来的活动,主办方特地建造了一个设备齐全位于北四环外的亚运村;国际新闻广播中心;一个新的电视发射塔;国际广播中心,并采购了大量的广播设备,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向其他国内的电视台借用广播车。

 

会议中,亚太广播联盟分享制作规模以及广播计划,并制定关于多边和单边覆盖的卫星上行计划。单边上行是向独家电视台的传播,多变上行是向许多电视台的传播,共同分担卫星上行费用。亚太广播联盟作为所有成员的代表,已预订了两个卫星上行链路,成员将根据每次使用付费。亚太广播联盟与香港无线电视预订了其中一个卫星上行链路作为提供给予成员多边卫星传播配套。配套包括开幕典礼、闭幕典礼、所有主要球赛的半决赛和决赛。配套也包括每日一小时精彩片段。多边上行传播配套附英语评述,各电视台将通过“两路四线电路”混合所需语言,卫星上行费用共同分担,剩下的时段供给成员提前预订,作为该台独家赛事报导。

 

亚太广播联盟也与组委会紧密商讨,由每个电视台务必支付的电视版权费。我们也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工程部举行会议,以了解他们将提供的技术设施和支援。我们也对技术指标和设施达成共识。

规划

 

国际广播中心(IBC)位于梅地亚中心,也毗邻中国中央电视台。为了省下往返酒店的车程,新广整个团队将入住在梅地亚中心的“梅地亚酒店”。我们计划在国际广播中心租用空间,并空运器材到北京设置直播设施,使其成为我们的制作广播室,并从北京现场直播完整的节目。

 

我与主管技术的杨锐涛(Yeo Juay ftiew)和主管维修的陈联康(Chan Lian Kan)列出了传播室的空间要求,包括隔音室、音频、视频、电源、通讯和制作设备。并确认了传播室所需的 VANDA(视频和音频)线。把设备要求清单传真至北京亚运会设备预订处进行跟进。

 

监制吴汉帝也列出多边和单边覆盖的制作计划与卫星传输的时间表,把要求清单传真至亚洲运动广播电视委员会,以及香港无线电视进行跟进。

现场报道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

 

杨先生和陈先生及其团队大约在三周前到达北京,负责接收从新加坡空运的设施,并设置传播室设施。对系统进行测试,并确定了通往卫星传送的传输路径。

 

我们会将源自于各场地中的所有视频和音频都输送到我们的传播室,并且通过具有选择某项赛事功能的设施来进行“现场”传送,对有时间上冲突的赛事,我们可以在传播室中录制带有评论的体育比赛,以供稍后播出。我们也订阅由香港无线电视协助亚太广播联盟以多边方式传播的配套。

 

由监制、导播、评论、助导、摄像和成音人员组成的团队大约在一周前到达。在北京两队新闻采集组(ENG)工作人员负责录制短片,并采访新加坡运动员,以作为《新加坡的故事》进行插播。它们也负责录制一些电视委员会未涵盖的运动与预赛。

 

评论员与助导也对电脑系统进行测试及其涵盖的信息。电脑系统提供比赛时间表、运动员简介、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纪录信息。触手可及的信讯对制作组有很大帮助。

 

在对所有系统进行了测试之后,我们已经准备好从“北京工人体育场”为开幕式进行首次转播。

 

开幕典礼的前几天,我们受组委会邀请参加总彩排。制片人/评论员郑树新(Tay Soo Sin)和我在体育馆里进行了从北京工人体育馆到新广国际广播中心传播室的系统测试。我们在那儿检测视频、音频和通信线路。评论员郑先生还进行了演练,并在现场进行了评论,以进行全面检测,就好像这是实际的现场直播一样。成功的全面检测,让整个制作组人员对随后的转播更有信心。

 

举世注目的第十一届亚运开幕典礼于1990年9月22日下午4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盛大开幕之前,实况转播跳伞、军乐和太极拳表演。随后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旗帜升起,奥运火炬的点燃,运动员和大型舞蹈与团体演出。开幕礼圆满结束,观众们度过愉快美好的时光。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座右铭是“团结、友谊和进步”。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4,65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7个运动中有308个比赛项目,其中垒球、藤球、武术、卡巴迪(Kabaddi)和赛艇是新增项目,棒球和软网球是示范项目。

 

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制作团队摄于北京体育场外。右三是综艺处处长龙美莲女士到北京给团队打气。

 

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1990年广播局亚运制作团队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制作广播室留影,后排左二是作者。

 

随即,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紧凑,监制为接下来的直播和延迟传播节目制定了计划。导播也制定新闻采集组(ENG)的拍摄计划,在控制室,由导播、助导、评论员和制作人员组成的小团队,为传输提供连续性顺序。每天近12小时的实时转播与一小时精彩片段作为当天总结。

 

通过16天的“现场”转播,我们捕捉到我国参与的大部分运动和运动员的画面。新加坡总共获得一枚银牌和四枚铜牌,我国游泳名将洪秉祥(Ang Peng Siong)在50米自由泳得到银牌;射击、藤球团队和4×100米自由泳队得到铜牌。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典礼通过现场转播,我们也完成了新广在海外的首次大规模现场直播。所有制作组人员经过十多天长时间的运作已精疲力尽,但内心深感高兴,因为我们能够带给新加坡观众亚洲运动会最美好的时光。节目圆满结束,奠下往后大型运动会直播的基石。

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黄士瑆

作者简介:

黄士瑆1975年加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参与摄影棚与户外广播的制作。1993年调升至戏剧处,负责摄影棚、外景录制、剪辑和资料收集部的运作。千禧年后部门重组,调任到制作资源部直到退休。接着以兼职形式协助新传媒将制作资源转移到纬壹新址。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详细记录新加坡广播电视发展史的重要中文书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传媒(MediaCorp)中文节目组的台前幕后人员撰写的集体记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80年来发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50个篇章分为八辑:统帅、先驱、广播、新闻与时事、综艺节目、华语戏剧、幕后大军、熠熠星光,时间跨度从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一直到2016年新传媒搬迁到纬壹科技城。真实地记录了一批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人员,如何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开始不断追求卓越;如何为观众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新加坡“直播”界泰斗,亲述32年前那场北京大事件…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此书。更多精彩图书,可关注公众号: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