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部健康很容易被忽视,可一旦患上近视,它将终身伴随着你。由于电子产品使用越来越低龄化,新加坡儿童的近视率已达到80%,一旦演变成高度近视,日后罹患可致盲眼疾的潜在风险,将大幅提升10到20倍。网友“菱叶儿”做了分享了芝麻小朋友,检查视力、复查和后续治疗的过程。以下为网友全文:
芝麻小时候,幼儿园有组织检查过视力,那时候说需要复查,复查后又说没事,我们也就没再放在心上。
小学开始,有时候发现她在家看电视时,会喜欢侧着脑袋,似乎喜欢用左眼,那时有担心她是不是右眼近视了,但也就提醒她要把头摆正,没去检查。
芝麻今年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又从学校拿回一份报告,说是做了视力检查了,需要家长带去复查,还要填表回复。
那时候我们已经去过政府诊所,拿了介绍信,6月就要去KKH(新加坡妇幼医院)看儿科医生了。
所以就依预约的时间,6月某个早上,去了KKH看诊。
芝麻果然近视了,还有散光,的确是右眼比左眼深不少。
有时候医生只会讲英文,遇到英文不够好的患者,助手就会帮忙中文解释。
我给助手看了学校的视力检查通知,她就撕下要填的表格,说她会帮忙填好,寄回,就不用我操心了。
她见我赶时间要离开医院,说那就先不用付款(其实医院内自动付款机也很便捷),当晚8点多会收到付款短信,根据指示操作,线上支付即可。
真是太久没去医院了,那天才会最后匆忙离开,因为后面还有约好的事。
去医院是可能花上大半天的时间的,哪怕提前已经有了预约。
譬如前面别人的看诊时间延长了等等原因,就可能比预约时间晚一个小时才见到医生。
所以可以穿长裤、带外套,新加坡公共场所的室内空调还是挺足的,待的时间长的话,短袖短裤会有点冷。
孩子如果已经会阅读了,就带本书,等待的时间可以看。
但查视力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当天会滴散瞳药水,滴完需要等待,但那时候是看不清的,所以可以戴耳机听点东西。
再带上墨镜,离开医院时可以给孩子戴上,因为滴完散瞳药水会比较畏光。
当天下午也尽量别给孩子安排课程,因为散瞳效果可能会延续长达72小时。
所以那天虽然已经检查好,拿到了医生确定的度数,我们也三天后才带孩子去配眼镜。
除了出生时,芝麻似乎是第一次去医院,反正她记忆里是,所以非常新鲜。
她一路感叹:这就是个商场啊,还有绿植、流水,好漂亮。
除了食阁,有各类餐饮店、玩具店、儿童用品店,还有一些制作胎毛笔、手脚印的纪念品店,似乎挺好逛。
儿童就诊区更是满眼的卡通布置,医生护士都更和颜悦色、笑逗孩子。
等待区除了可以看到叫号屏幕,就是电视了,芝麻说在播的有的动画片是在教分数呢。
我不禁想到她想开电脑玩游戏的时候,会来申请说,那些游戏是educational(有教育意义的)。
如果当天无事,早点去(到了之后登记、找诊室、量身高体重也是需要时间的)等着就医,带本书去呆大半天,也不无聊难熬。
毕竟如果错过预约时间,医生(如果当天太忙)是有权利让你改天(再约可能又是一个月后了)再来的。
本以为选镜框环节会选择困难、各执一词。没想到芝麻自己有看法,我和ys听了也觉得合理,很快搞定。
芝麻先是认真听店员介绍,试戴了色彩缤纷的儿童系列的,她说有点太紧,店员也说她的脸宽似乎可以戴大人的了。
我们担心金属的重,请店员介绍耐用的款式(我说请介绍适合孩子的第一副眼镜),芝麻也迅速在那个区域选到了自己要的,试了试就说就这副吧。
她很开心地选了副带粉色的,还解释说不是故意要成人款:“是儿童款的粉太粉了,我要低调,但是又要有点特点。”
到镜片环节又要选择,两种蓝光镜片,听介绍是一款更真实色彩、一款会减少光晕,等价。
我本来以为她很介意色彩变化,因为她从小就喜欢按颜色排列彩色铅笔,强迫症式收纳。
对于戴眼镜这件事,芝麻没有什么不适,虽然也客观说了是有点不方便,但看着像是因为多了个配件打扮自己而挺开心的样子。
于是我提醒她,现在度数浅(至少两三百度才需要一直坚持戴眼镜吧),下课就别戴眼镜了,眼睛变形了就不好看了。
我也是小学就近视的,长大后戴隐形眼镜(有阵子还很喜欢美瞳哈哈),读完研、生完娃才做了激光手术,摆脱了眼镜。
我的认知里,戴隐形眼镜可以让眼睛不太变形,眼睛大的人戴镜框眼镜容易眼球突出。
但隐形眼镜毕竟是把东西放进眼睛里,眼睛敏感或者有些人就是觉得不会戴,也用不到。
如果半年后去复查,芝麻近视加深太快,这里的医生是会给一种眼药水的。
药水介绍出自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表示是全国性的一种标准操作吧。
看到芝麻近视后,很多人和我提到OK镜,我很吃惊小时候家里花了不少钱以为能治好我近视的东西,现在还在,依旧挺贵,还中外都很流行。
也许OK镜的技术更进步了,也许我当年太晚开始使用或者没有坚持下去,但原理上大致是用硬型隐形眼镜一个晚上的物理作用换一个白天的暂时光明吧。
半年后呢,万一加深了,我应该会选择遵医嘱,看是否需要使用阿托品眼药水。
我也会顺便问问医生对OK镜的看法,如果医生推荐,相信也会进一步解释原理和原因,我才会再了解和考虑。
所以我们才常常说要不要再多看一位医生,听个second opnion。
我喜欢听医生根据他的学识和经验得出对症方案,其中的逻辑是合理的,我一般就选择听医生的话。
当然前提是你找的真的是专业人士,而不仅仅是从事这一行的人。
愿我们和在乎的人都康健,可以在这世上相伴更长的岁月。
(原文标题:孩子还是近视了…;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 Leafy主妇,感谢授权新加坡眼转载)
1.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加坡眼》APP。点击首页右下角红色圆圈+按钮:
2.点击“社区”按钮,选择合适的版块编辑发布您的创作内容。
《新加坡眼》APP为大家提供创作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在疫情中,一起通过写作来对抗疫情中的压力,体味分享生活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