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0
1178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因着新冠延误了半年的回国计划终于成行。虽然知道外面环境仍旧“险恶”,回国依旧需要隔离,此外还要承受N次核酸检测之苦,但我还是鼓起勇气踏上了从新加坡去往上海的旅途。这注定成为人生中非同寻常的一次跨国出行。如今“隔离大限”将至,回头想想,辛苦之余,旅途中却也充满了点滴的意外和感动。
  01 变得陌生的樟宜机场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新加坡樟宜机场向来是我心中最爱的机场,也一直是一个繁忙而有序的国际交通枢纽。疫情下,热爱旅行的新加坡人都被迫待在家里,外国旅客也不得进来。常听到樟宜免税店关闭或者航站楼暂停使用的消息,刚刚建好的Jewel Changi也不再门庭若市了。
一大早,我搭车来到三号航站楼。依旧是熟悉的建筑,却没有了熟悉的热闹。放眼望去,卸客区除了我这辆的士停靠,就是零星的几辆车经过。要知道,过去找个下车的地方都是不容易的。
航站楼里面也是空空荡荡,很容易就找到了值机柜台,都是机器操作,只有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前后忙碌着。本以为特殊时期,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手续,谁知因着全机器化操作让值机更加便捷,体现着樟宜一贯的高效简约风。望望左右的人,有的已经披挂上了防护服,从头裹到脚。大部分还只是带个口罩。空旷的机场,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这种不真实感在出境后更显得深刻。免税店的门口都打起了sale/discount(打折)的招牌,化妆品店里面还挂出了clearance(清仓)。越接近登机口,人流就越稠密起来。路上不断看到人们在换装:从包里取出事先预备好的防护服套在身上,在医用口罩之外再带上一层N95,戴上眼罩或是面罩,手上也多了一双蓝色一次性手套……远远望过去,只见登机口附近白花花的一片,零星点缀着些蓝色的条,像是来到了外太空,让身着便装的我感到一丝丝不安,有种赤手空拳要打怪的感觉。
检票之后,每个人发了一张中国海关的入境申报说明,扫码申报健康状况还有航班信息,方便日后进行追踪。
  02 短暂的空中时间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新航的登机门前,不再是《联合早报》和《海峡日报(The Straits Times)》的发放,而换成了防护套装(一个口罩,一瓶洗手液还有两片消毒湿巾)。此外,每个人会领到一个印有“新航”字样的蓝色手提袋,沉甸甸的,装着满满的零食还有水。随手翻翻,有香橙蛋糕,水果干,坚果,巧克力,麦片水果棒……新航还是一如既往的提供优质的食物,让人感动他们的周到。
人不算少,但每个人和左右的人都隔着一个座位,让人有些许的安心。这个时候,我才能够体会,为什么机票的价格涨到了往常的三四倍。在航班稀少之外,多少也是因为运载量降到了过去的一半。
飞机非常准时的出发,不久就已经在云端了。我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研究表明这是机舱里比较不容易感染病毒的位置,也不知道有多少可信度。看倦了Kindle电子书, 我便靠着窗户望外面的云,晴朗的时候,还能看得见下面的大江大河。
没多久就传来飞机下降的广播。窗外闪出了上海滴水湖那完美的圆形,便知道浦东机场近在眼前了。
  03 漫长的入境过程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飞行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多小时,但下飞机却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
刚刚落地,机场的海关便接管了飞机。随后,人们开始随着海关人员的引导下机。由于有40人的限制,每一次只能有6排乘客下机;间隔20分钟又是后面6排……被防护服和口罩包裹了一路的人们显然有些疲惫,但听到座位号被叫到,都振奋精神涌了下去。在新加坡习惯了的1米防护距离早已被“踩在脚下”,只能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移动。
下了飞机,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核酸检测之路:领取核酸取样告知书——领取取样管——核酸测试取样。核酸测试点被安排在航站楼之外的空地,是几间临时建筑。20个多医护人员一字排开,进行着忙碌的采集工作。前后又经过两个小时,我才排到核酸测试点,数次被身上仅有的一个背包和手提袋压得喘不过气。自早上六点多出门到下午四点未进食,此时真是悔恨自己没有多长两斤脂肪以备饥饿时候消耗。
机场出口处,是一个“兵分四路”的指示牌:上海本地有住所的,往江苏去的,往浙江去的,江浙沪以外的。我属于最后一类,也是队伍最庞大的一个。随着滚滚人流,每20人一拨上一个大巴车。听得出来,引导人流的那个小姑娘已经已经有点声嘶力竭,真是不容易……这年头,机场的工作成了高危职业。
上了车已经是傍晚近七点,疲惫的感觉已经胜过了饥饿,我无力的倚着窗,欣赏着将要入夜的魔都 。一路上,车子经过城郊整齐的村庄,穿过安静的张江园区,越过南浦大桥,远望霓虹初上的陆家嘴,瞥见了静安寺刚开张的IKEA城市店,看着“全家”进进出出的年轻人……上海的繁华,精致,市井,洋气,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最终,大巴在安远路上一处旅店门口停了下来。
04 让人意外的“如家精选”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如家精选”的招牌在夜色中闪着光亮。想着未来两周就要在这里度过了,心中涌起一点点失落。“如家”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廉价小旅社的代名词。当年读大学那阵子还住过一两次,房间里总是有一种不知名的味道,半夜常常有小纸条塞进门缝,让人惶惶然的……不知过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改变,或许“精选”有它的不同吧。
“400块每天,一共5600块。微信还是支付宝?”
 
包裹严实的柜台大姐不断重复着同样的话。
前面一个打工仔模样的年轻人抱怨着价钱太高,转向同伴借钱;后面的大妈还没有搞清楚如何扫码填表;还有一对夫妻在争取住到一个房间,但最终根据规定,必须每人一间……我拖着箱子,背着包,在一片忙乱中付款,领取《入住须知》,一个人上了电梯直奔8楼。楼道里一片寂静,每个房门口都放一个红色的塑料凳子,左右排成两列,还颇有点行为艺术的感觉。想必送的饭和快递都是放在这个凳子上了。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打开灯,我才惊奇的发现,隔离的房间比想象中的好了太多。这是个复式小房间,天花板约有5米高,楼上是一张大床;楼下还有一张小床,一张1.5长的书桌;落地的大窗,透着窗外的点点灯光;淡米色的墙面,墨绿的窗帘,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卸下一身的行李,我一鼓作气将桌台、把手消了一通毒,才放心的坐下来。向家人报了平安,洗洗涮涮后,便沉沉的睡了。仿佛一分钟之前还听到窗外的车流声,一分钟后这声音就消失在梦乡里了。
05 “隔离” 还是“度假”?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一觉醒来,已经是天光大亮,白花花的晨光透过窗帘缝照了进来。昨日的一身疲惫已经褪去大半。翻了一下手机,才6点的光景。记忆中,每次从新加坡回来,起床的时间总能提前一个小时,不知道是因为这里天亮的早,还是回国后睡眠质量更高。热带终年湿热的气息,总让人感觉睡不醒。
趁着日光,拍了小屋子的照片给亲朋,大家都纷纷问候:“你这楼上楼下的,倒不像是隔离,更像是度假呀!”
无聊的时候,我就倚着窗口,欣赏这城市所向我展示的小小角落。眼前尽是密集的建筑:近处是多层老式坡顶住区,红色的瓷砖面深深浅浅的;之后是新建的一些高层住宅,封闭小区的中心绿地让沉闷拥挤的城市空间有了一点喘息;再后面挨近大马路的地方,有一些大体量的商场和办公楼。楼下人来车往,天上云卷云舒,雨水落在对面房顶的积水上,打出无数细密的小洞。
知了的叫声和着车流声,构成这城市夏日的和弦音;高高低低,时有时无的叫卖声、招呼声、引导倒车的声音则是那断断续续的主旋律。虽不是什么好听的曲子,但对于隔离中的人而言,却也带来了一点点生气。晚上的城市总是比白天要美一些,夜色隐去了那些不和谐的色彩和形体,只有住区星星点点的光,还有霓虹灯闪烁下映衬出的高楼是清晰的。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隔离餐无疑是沉闷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每天早上7点多,中午11点多,晚上5点多,伴着楼道里推车沉重的声音,阿姨一声声的“开饭了”,便会有热乎乎的盒饭放在屋门口的红色凳子上。通常等推车声音过去一会儿,大家才纷纷开门取餐,避免和人的直接接触。若有人没有取餐,好心的阿姨那绵长的声音又会响起:”快拿饭,不然会有虫子的!”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三餐的分量都很足!对于我这种小胃口的,每顿的量都是我日常饭量的两倍。
早饭是营养而丰富的, 馒头,菜包,糯米红豆,油条,芋泥条,炸水饺……每顿都有其中的三样为主食;外加一个煮蛋,一碗大米粥,一袋豆浆,还有一个江南风味的小菜。
中餐和晚餐的结构相同,都是两荤+两素+米饭。非常让人感动的是,每顿的菜都不重样!记忆中的荤菜有酱鸡翅、土豆牛腩、黄豆猪蹄、红烧肉,金针菇肥牛,鳗鱼、清炒虾仁、凉拌猪耳朵……素菜在绿叶菜之外,有番茄炒蛋、红烧茄子、丝瓜炒蛋、土豆丝……米饭的品质也不错,有点东北米的味道。对于我这种吃的清淡的人来说,口味不轻不重;不少菜略甜,带着沪上的地方化印记。
每天还有一个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圣女果……卖相一般,味道平常;但是,聊胜于无。
在新加坡两个月封城期间都没有长胖的我,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增肥机会。
​特殊时期,一场独特的上海“隔离”行 | 南洋茶话
一晃隔离的两周即将过去,这段经历注定成为我生命中一次独特的旅程。在上海的半个月,只能通过窗子来欣赏她的身姿,只能借着盒饭来体验她的美食,只能靠着想象来回忆和她交往的种种……
作者:真哪哒
关于作者

真哪哒

“南洋茶话”主编

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

《哪哒狮城漫谈》主持人

该栏目带大家穿梭狮城的大街小巷

了解城市风景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美

 

代表作:《哪哒狮城漫谈丨食物景观》《哪哒狮城漫谈丨从甘榜到甘榜精神》和《南洋味道丨班兰叶下的美食》等

关于《南洋茶话》

2019年8月16日,木歌斐和真哪哒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里的一次闲谈中,“南洋茶话”公众号诞生,身在南洋的他们期待用文字书写你、我、他(她)的生活。至今, “南洋茶话”已经成立一周年了。他们特别推出一条视频,带读者去看看他们曾经走过的,现在经历的,以及未来盼望的。

《南洋茶话》内容板块:

专辑 《哪哒狮城漫谈》

真哪哒文字中的南洋风情、历史建筑、市井鲜活

专辑 《一寸光阴》

木歌斐南洋背景下的校园故事、时光印记

专辑 《你好,新加坡》

枝子南洋背景下新移民生活中的惆怅与憧憬

在新加坡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你,应该关注一下《南洋茶话》,从他们的文字中重新品味和感受新加坡,无论是故事还是乡愁,就如清茶,总有飘香。
 
关注:南洋茶话        
 以文怡情 以茶会友  以话载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