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殖民史,40年独立史,这个东南亚小国究竟经历了什么?

0
391

摘要:自二战结束以来,东帝汶的历史充满了反殖民、反压迫的斗争,以及独立建国的艰苦追求。本文通过古代东帝汶和现代东帝汶两个部分,详细探讨了东帝汶自前殖民时代的历史和现代的独立过程。第一部分自前殖民时代开始,讲述了东帝汶的起源和形成,以及殖民时代对其影响。第二部分从二战后开始,重点讲述了1975年至2002年间,东帝汶从葡萄牙和印尼两次获得独立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这段历史不仅包含了东帝汶内部的复杂挑战,还展示在大国政治和时代背景下小国的无奈与悲哀。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揭示了东帝汶独立过程中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变迁,展现了这个小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小巽他群岛 (Lesser Sunda Islands) ,是世界上最年轻,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1 年,东帝汶 GDP总量为21.86 亿美,而人均 GDP仅1239美元,在202个统计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181位。截至 2020 年末,东帝汶132 万人口中有40%的人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日均每人低于1.9美元的人口占比为30%。

尽管东帝汶自16世纪中期以及沦为荷兰,葡萄牙两国的殖民地,然而,过去的40年里,这片面积仅有1万4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数可悲可泣的反殖民,反压迫,寻求民族自决,民族独立的故事在这个小岛上上演。从1975年到2002年这短短的27年内,东帝汶先后从葡萄牙和印尼两次获得独立。这个过程极其曲折壮烈并两度引发大规模危机,二十万东帝汶人在战乱中丧生,几十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同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欧盟、美国等地区或全球大国相继卷入其中。东帝汶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国家有着怎么样的历史?独立的进程中,这个国家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东帝汶位置示意图(来源:地球知识局)


第一部分:
古代东帝汶—韦哈里,满者伯夷与西葡角力

1.1前殖民时代的帝汶岛:已有国王,无分西东       

根据史料记载,现近发现帝汶岛上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位于岛屿东部的杰里马莱洞穴(Jeremalai Cave)距今约42000年。考古显示,当时在帝汶岛上的早期人类已拥有一定水平的海上技能,如已能捕捞和消费大量深海鱼类。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帝汶岛并无东西之分。由于海洋的隔绝,印尼群岛尤其是西部诸岛分裂为众多伊斯兰苏丹国。群岛东部的岛屿面积则普遍较小,人口不多,又远离通往中国和阿拉伯的航道,因而各方面发展十分缓慢,像帝汶岛的很多地方直到16世纪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由于帝汶岛上的部落没有文字,因此16世纪前关于帝汶岛的记载主要来源于中国,爪哇岛上的政权,葡萄牙和荷兰航海家。1225年,南宋学者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有关于“底勿” “已有国王,盛产檀香”的记述。1349年,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曾记述“古里地闷”地多檀香树,并记述泉州吴宅商人带领百余人到“古里地闷”贸易。1436年,曾随明代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中也提到了被他称之为“吉里地闷”的小岛。

而根据欧洲最早发现帝汶岛的葡萄牙人和满者伯夷的宫廷诗人普腊班扎在1365年以古爪哇语写成的史诗爪哇史颂记载,16世纪前,帝汶岛上的政权大致由以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为核心的印尼古代政权室利佛逝(Sri Vijaya)王国和满者伯夷王国管辖。7-14世纪,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室利佛逝王国(也称三佛齐王国,Samboja kingdom,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部巨港、占碑一带)控制着巽他群岛。

在其鼎盛时期,利佛逝王国的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控制着“南海诸蕃水道之要冲”,经济上主要依靠过境贸易。1397年,崛起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国灭三佛齐王朝,定都满者伯夷(今印尼泗水西南的特洛武兰地区)。在哈奄·武禄王(1350一1389)统治时期,满者伯夷达国力达到极盛,是继室利佛逝之后,又一个势力范围及于巽他群岛大部分地区的封建王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古代政权名义上的疆域虽然包含大部分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但实际上,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他们很少顾及到群岛东端的诸多岛屿。

据记载,彼时的帝汶岛上存在着若干个大小不一的,人口面积极其有限的“酋邦”(或部落)。其中比较大的两个王国是如今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East Nusa Tenggara)马拉卡县(Kabupaten Malaka)的韦哈里(Wehare/Wehali)以及韦维克韦哈雷(Wewik Wehare)王国。爪哇史颂中明确记载了帝汶地区国家向满者伯夷朝贡的历史。


韦哈里位置示意图

1514年在葡萄牙人的信件中,第一次出现了“帝汶岛”这个地名,因为临近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而吸引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目光。葡萄牙人杜阿尔特•巴尔波萨成书于1518《东方闻见录》也记载道“大小爪哇岛前方的海中有大小岛屿,有一个名叫帝汶。它有自己的国王,自己的语言,盛产白檀”。1522年,从塞维利亚出发,由五艘海船组成麦哲伦的舰队在经历了狂风,迷航,饥饿,坏血病和战斗后仅剩的维多利亚号在船长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的指挥下停靠在了帝汶岛补充淡水和粮食,并随后将帝汶岛上的见闻带回了欧洲。这是目前史料中记录的首次关于欧洲人登陆帝汶岛的记载。

发现帝汶岛后,由于该岛香料资源极其丰富,位置绝佳,可以作为太平洋航线的中转站,被葡萄牙人选中成为主要的贸易据点之一。1556年,葡萄牙殖民者在帝汶岛西侧的欧库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兴建港口、城市和教堂,并向土著传播天主教,并将岛上的檀香木贩运到中国销售。但因帝汶岛经济价值不高,葡萄牙人并没有像在马六甲、葡属果阿(今印度果阿邦)、澳门那样建立殖民地政府。

欧库西位置示意图

1.2:葡萄牙与荷兰的角力:东西帝汶的起源

16世纪末,“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为葡萄牙在这片群岛的殖民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荷兰远征军抵达马来群岛,通过战争和贸易手段开始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并于1602年3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王室允许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独立军队,具有开拓并管理殖民地权限的特许,甚至拥有外交权利。1605年,荷兰远征军攻占了葡萄牙人占领的安汶岛,1640年攻占了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的贸易据点。到了1641年,连葡萄牙人在马来半岛经营多年的马六甲据点也被荷兰人占领。

自1613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便开始逐步登陆帝汶岛。1613年,荷兰人在西帝汶岛建立了殖民据点,并开始逐步挤压葡萄牙人的控制范围。由于欧库西无险可守,不利于防御,葡萄牙人只得将统治机构迁往帝汶岛东部,在帝力重建城市和宗教中心。

到1640年左右,帝汶岛上基本形成了荷兰人控制西帝汶岛,而葡萄牙人殖民者控制东帝汶岛的局面。这一时期,岛上的部落由于实力对比的过渡落差而基本没有形成什么有效的抗争。1859年,两国缔结条约瓜分帝汶岛。尽力漫长的谈判,最终,两国在1915年同意将整座岛屿基本上东西平分。根据条约规定,西帝汶并入荷属印尼,而东帝汶和欧库西地区(葡萄牙人首次登陆地点)则归属葡萄牙。这一分割为后来的东西帝汶分裂埋下了伏笔。

殖民时代的东南亚(来源:地球知识局)

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在殖民地的统治过程中关注的关注在于尽可能的开发当地的资源,而对于当地发展并不上心。当西帝汶被纳入荷属印尼殖民地时,大量荷属印尼地区的部族迁入该地区,导致原本在该地区的帝汶人纷纷向东迁徙。因此,东帝汶的帝汶人成为了该地区的主体民族。

由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面积广大,荷兰人将开发重点放在了资源丰富的爪洼岛上,而对处在荷兰人管控边缘地带的西帝汶并不上心,其统治范围主要限制在西部首府古邦周围。控制东帝汶的葡萄牙人虽然带来了天主教,但毕竟国力有限,对东帝汶的开发也是十分有限的,葡萄牙人在东部统治也主要保持在东部首府帝力周围。

1.3二战中的帝汶岛:殖民地的转折点

二战爆发后,出于国力的考虑,葡萄牙选择了中立。彼时,整个帝汶岛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荷兰在古邦的驻军约有500人,而葡萄牙驻帝力的部队仅有150人左右。由于帝汶岛临近澳大利亚,为了避免帝汶岛成为日军进攻澳大利亚的跳板,1941年2月,澳大利亚和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如果日本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且加入轴心国一方,澳大利亚将为荷属帝汶提供军事支援。同年12月17日,荷兰与澳大利亚组成了一支400人的联合部队,入侵并控制了岛屿东部的葡属帝汶。之后,盟军又派遣了500名荷军和英军第79轻型防空炮兵连抵达以加强帝汶的防御,这使得帝汶岛拥有了防御自身的初步力量。

然而,盟军还是低估了日军拿下帝汶岛,进而入侵澳大利亚的决心。尽管对于日军来说,帝汶岛只是其太平洋战略中的一小步,但日军依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打算一举拿下帝汶岛。1942年2月19-20日,近6000日军从东西帝汶多方位同时登陆。由于缺乏准备,岛上的盟军一度以为登陆的是盟军增援部队,因此并未反击。这使得日军在几乎毫发无损的情况下顺利登陆。到2月底,日军控制了大部分的荷属帝汶和帝力东北方的周围地区。但是盟军仍然留在该岛的东部和南部与日军展开游击战。虽然缺乏重型武器和车辆,盟军突击队藏在葡属帝汶的整个山区,在当地人的协助下时不时向日军发起突击。

帝汶人民和盟军的完完全抵抗严重滞后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到1942年底,日军将兵力增加到12,000人用以对抗当地抵抗力量。但由于抵抗军的消耗越来越多,而附近的盟军以没有足够的资源继续在帝汶战斗,因此从12月初开始,盟军宣布在帝汶的行动将逐步结束。盟军走后,日军对平民开展了疯狂的报复,这个日占时期,总计有500余名盟军士兵和近4000名日军阵亡在这里,平民死亡更是达到了约6万人,约占当时整个帝汶岛总人口的13%。

第二部分
漫漫建国路—现代东帝汶国家的形成

2.1 二战后的东帝汶:独立的萌芽首次焕发

随着日本在二战的投降,西帝汶重新回到了荷兰的统治,并在印尼独立后成为印尼的一部分,而东帝汶则在由澳大利亚负责管理一段时间后再次由葡萄牙殖民统治。1951年,迫于全球去殖民浪潮,葡萄牙将东帝汶改为改为其海外省,以期继续保持对东蒂汶的控制。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542号决议,宣布东帝汶岛及附属地为“非自治领土”,明确了其继续由葡萄牙管理。

葡萄牙政府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开始稍微关心东帝汶,而东帝汶到那时才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柏油马路、发电厂、现代化的港口、无线电台和医院等。自196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去殖民化运动如火如荼,联合国也开启了去殖民化进程,要求各殖民国家“迅速铲除殖民主义”。尽管葡萄牙起初逆流而上,坚决维护其外海殖民地,但高昂的殖民地战争开销使得葡萄牙在 1974年4月25日爆发了“康乃馨革命”,并推翻了独裁政府。新政府上台后立即宣布放弃包括东帝汶在内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图(来源:地球知识局)

1975年的东帝汶的政坛出现了三种主要的声音和相应的政党:主张先自治,再过渡到独立的东帝汶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最为激进,认为要完全独立的东帝汶社会民主协会(后改名革命阵线,以下简称革阵);以及主张同印尼合并的东帝汶人民民主协会(以下简称民协)。与民盟和民协相比,主张完全独立并进行土地改革的革阵在东帝汶人民中获得了多数支持。

然而,这种情况是通过反对共产主义而上台对印尼的苏哈托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在苏哈托看来,首先,帝汶岛的分裂是当年荷葡殖民造成的结果,作为东南亚去殖民化的急先锋,将东西帝汶再次合就意味着爪哇群岛“去殖民化”的最终完成。

其次,苏哈托认为,东帝汶经济水平过于落后,民众教育水平也太低,缺少独立建国的能力。如果让已经有左翼倾向的革阵领导建国,东帝汶肯定会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是靠反共上台的苏哈托决定不能接受的。1975年期间,苏哈托曾多次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也不接受一个共产主义东帝汶的出现。苏哈托政府通过施压和支持促成了民盟和民协的联合临时政府,并在东帝汶开始了对革阵成员的大规模搜捕,这直接导致了东帝汶内部矛盾的激化。

1975年8月11日,东帝汶内战爆发,葡萄牙殖民政府无力平息事态,仓皇离开了东帝汶。可是,尽管拥有印尼的支持,临时政府组成的部队竟在交战与革阵交战时一溃千里。到了9月底,革阵基本控制了东帝汶全境,并于1975年11月28日宣布东帝汶独立,并宣布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

东帝汶内战的发展完全出乎了苏哈托的意料,迫使苏哈托政府开始考虑采取行动。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苏哈托政府采取了两手准备,在准备军队的同时尽一切可能获得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支持。为了确保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印尼出兵时保持沉默,苏哈托极力在美国人面前将革阵宣传成共产主义政党。同时,苏联和北越也对革阵大加颂扬,这让美国开始觉得革阵领导的东帝汶可能真的会成为东南亚的“古巴”。

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国的态度逐渐转变为默许印尼使用武力。而早于印尼签帝汶缺口条约的,获得了在帝汶島海域開採自然资源权利的澳大利亚处于自身的利益也表示赞同印尼的立场,并强调澳大利亚认为澳-印尼双边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东帝汶问题。作为回报,印尼在随后的帝汶海边界谈判中完全同意了澳大利亚提出的以帝汶海槽为两国分界线的划界方案,将富含油气资源的帝汶海大部分就划归了澳大利亚所有。

2.2:莲花行动:第二次被入侵的东帝汶

1975年12月7日,苏哈托政府对东帝汶开展了 “莲花行动”,开始全面入侵东帝汶。与装备落后,作战经验还停留在游击战水平的革阵相比,印尼军队在得到美国的军援后以及在东南亚地区一骑绝尘。尽管革阵军队顽强抵抗,但几乎没能给印尼军队造成过多的阻碍。至次年4月底,印尼已经基本控制了东帝汶全境,1976年,印尼正式宣布将东帝汶变成为印度尼西亚第27个省。

正在进行莲花行动的印尼军队

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在第一时间通過决议,要求印尼撤兵,但西方国家对印尼的支持使得决议毫无用处。

美国一位官员公开宣称:“我们认可印尼在东帝汶统治的合法性,就像我们认可葡萄牙在1975年以前对东帝汶统治的合法性。除此之外,美国还给予印尼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在 1976到1982年联合国大会讨论东帝汶问题时,无一例外的使用了一票否决权,使几次大会的讨论已经变得几乎没有意义。

澳大利亚在东帝汶问题上则走得更远。1985年,、为了促成关于帝汶海油气资源的协定,澳大利亚政府公开宣布澳大利亚承认东帝汶是印尼的一个省。

2.3印占时期:毛贝人—东帝汶民族意识的觉醒

为了瓦解残留的反对势力,巩固自身统治,印尼占领东帝汶期间在东帝汶开展了一系列東帝汶印尼化行动。表面上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学校发展教育,灌输穆斯林宗教思想,但实际上是为其“印尼化”的政策所服务。

比如在学校里,印尼不断向当地学生灌输印尼历史和国家价值观。教学语言上也采用印尼语,并禁止使用当地语言和葡萄牙语,同时在社会上大力传播伊斯兰教。与此同时,印尼政府对东帝汶的资源展开了掠夺性的开采。短短几年下来,东帝汶的咖啡和林木资源就被印尼掠夺一空,而海上石油资源也被印尼交给了澳大利亚。这些行为都激发了当地人民对印尼统治的仇恨。

与此同时印尼军队在整个印占期间对任何敢于反抗的东帝汶民众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手段。为了防止当地人帮助“革阵”的游击队员,印尼军队将大量的东帝汶人驱离到印尼军队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居住,用化学武器污染水源,并像山区空投大量的枯叶剂和汽油弹。

在集中居住区域,印尼军队更是多次大规模屠杀平民,有的士兵当街射杀无辜民众。大规模的拘留、酷刑和法外处决,对女性的骚扰、恐吓和强奸无处不在。到了1981年,印尼军队为了清剿游击队,甚至采用了“人腿篱笆战术”,即每次作战前将东帝汶民众赶在前面,使得与其作战的游击队投鼠忌器。

但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击垮东帝汶人民的反抗意志,反而促进了东帝汶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原先毫无集体意识,矛盾重重的各部族人民在压迫下走到了一起,聚集在古斯芒领导的反抗军的大旗下,共同反抗印尼军队。

当初,印尼政府以为东帝汶的抵抗力量在印尼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这显然大大低估了东帝汶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决心和意志。毛贝人,这个曾经被葡萄牙殖民者用来讽刺当地人落后,野蛮的词汇,在东帝汶民众之间广泛传播,并被民众示威反抗印尼暴政的集体意识。

尽管印尼大力推行伊斯兰化,但东帝汶的天主教信徒不降反增,从独立前的不到三成,增长到九成左右,一跃成为了全世界天主教徒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到了80年代中期,印尼军队的有效控制仅限于沿海几个主要城市,而以革阵为首的抵抗力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暗中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系统。

接受采访的东帝汶抵抗军领导人,国父古斯芒

据东帝汶官方统计整个印占期间,印尼军队共造成18万余东帝汶人人非正常死亡,另有超过25万人流亡他国。对于总人口才只有60多万的东帝汶来说,印尼军队之残暴可见一斑。

从印尼入侵东帝汶开始,外界对于东帝汶的真实状况就所知甚少。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为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民主浪潮。印尼政府迫于国际压力,首次同意外国记者进入东帝汶。

然而,进入东帝汶的外国记者不仅成功采访到了如古斯芒在内的反抗势力领导人,更是得以将印尼军队的暴行公之于众。1991年11月11日,东帝汶首府帝力爆发示威群众与军队之间大规模流血事件,印尼武装部队在圣塔克鲁斯公墓集会上对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开枪,杀死100多人。

令苏哈托没想到的是,美国记者将这一事件完整的报道给了国际社会。虽然事后印尼宣称是官兵的个人行为,但依然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1996年,东帝汶海外抵抗运动领导人奥尔塔和主教贝隆成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国际舆论已经到了对印尼十分不利的地步。

圣塔克鲁斯公墓

2.4亚洲金融风暴:东帝汶独立的导火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苏哈托政府的应对不力激起了全印尼范围内的反抗。在雅加达,数万民众走上街头,要求苏哈托下台,支撑苏哈托统治核心的印尼军队也开始逐渐不听从他的命令。1991年1月,苏哈托迫于国内外压力宣布下台,印尼随即陷入内乱。察觉到这一绝佳时机的东帝汶人民在革阵的领导下再一次开始了全国性反抗。与1975-1976年的“第一次东帝汶危机”不同,1999年的东帝汶危机让印尼在外交上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美国与欧盟国家根据之前形成的“共同立场”对印尼施压,澳大利亚也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考虑转而支持东帝汶独立。对于继任的新总统哈比比来说,稳定国际援助和国内经济形势是当务之急,从而愿意在东帝汶问题上让步。5月,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三方签署了包括自治方案基本协议在内的东帝汶问题协议。6月,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驻东帝汶特派团(UNAMET),负责东帝汶过渡初期工作。在8月30日举行的东帝汶全民公决中,78.5%的东帝汶人赞成独立,哈比比总统当日表示接受投票结果。

然而,投票后,东帝汶的亲印度尼西亚派在驻东东印尼军队支持下与独立派发生流血冲突,东帝汶局势恶化,第二次东帝汶危机随即爆发。大批持械民兵和印尼军队走上街头,执行焦土政策,试图摧毁整个国家的一切基建。在联合国驻帝力办事处旁边的一所学校,民兵拿着机枪对手无寸铁的难民一通扫射,使上百人倒在血泊中。

民兵还围攻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和旅馆甚至联合国办事处,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骚乱中遇害。约20万人沦为难民,整个国家几乎陷入内战的状态。由于情况失去控制,联合国决定撤离联合国驻东帝汶工作人员。这次危机导致东帝汶约75%的基础设施被摧毁,当年GDP下降高达30%。

焚烧中的帝力

1999年9月9日-16日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欧盟相继宣布对印度尼西亚实施武器禁运,克林顿总统更是威胁要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印尼的贷款援助,这对于尚未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抽身的印尼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哈比比总统迅速于1999年9月7日签发了1999年第108号总统令,特赦了在镇压运动中被捕的古斯芒。12日,哈比比正式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组建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多国维和部队,并于20日正式进驻东帝汶。19日,印尼新一届人协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取消人协1978年第4号法令,正式允许东帝汶从印尼脱离。

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

2002年5月20日,联合国驻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正式宣布,将东帝汶国家政权移交给新成立的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政府。素有“东帝汶国父”、“亚洲曼德拉”之称的沙纳纳.古斯芒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统。经历了400年的殖民,近30年的反侵略,东帝汶人民总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亚洲最年轻的国家由此诞生。

政权移交现场

3.总结:漫漫建国路

纵观东帝汶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从痛苦与压迫中浴火重生的传奇,也看到了小国命运在时代潮流,大国政治下的无奈与悲哀。长达400年的殖民统治和30年的外来侵略,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同时也塑造了无数关于勇气、牺牲与坚韧不屈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更是东帝汶人民坚韧精神的见证,为建国后的东帝汶政治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独立后的东帝汶并非一帆风顺。相反,新生的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上,它面临着建立稳定而有效的治理体系的挑战;经济上,它面临着发展经济、减少外部依赖的艰巨任务;社会上,它必须解决长期冲突遗留下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民族和解、社会重建等。

这一切都对东帝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系列后续文章将重点分析东帝汶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域和域外大国的关系。东帝汶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在这个小国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对全球化时代下小国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洞见。

参考:

1.《被延缓的现代化——东帝汶危机对印尼的影响》吴耀庭

2.《第一次东帝汶危机与澳大利亚的应对(1974-1976)》马吟风

3.结束450年殖民统治 回顾东帝汶独立建国之路(组图),搜狐新闻

4.在東帝汶,他們選擇獨立了兩次,故事

5.环球航行500年:麦哲伦究竟实现了什么?:中读编辑部

6.印尼为什么要吞并东帝汶?:地球知识局

7.东帝汶:脱离印尼独立后,为什么还在印尼留有一块小飞地?:澎湃号

8.东帝汶:亚洲最年轻的国家,是如何从印尼获得独立的?:澎湃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黄磊珂(牛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丨作者

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